标签:
历史观科学技术历史学读后感伯恩斯坦 |
分类: 读书 |
《繁荣的背后:解读现代世界的经济大增长》是美国著名经济作者伯恩斯坦(Willianm J. Bernstein)所著,符云玲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原名是“丰饶的起源(The Birth of Plenty)”,但翻译成了这么个宏大的名字,其实有点名不副实。
伯恩斯坦认为,经济大发展源于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交通和通信技术,这就是他的所谓“四位一体”学说。我仔细思考了很久,觉得观点虽然新颖,但还是不能接受。当然我这里也不想和他论辩(也不可能),我写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原因,是他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想出了“六链历史观”。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学主要研究政治和军事。不信看看各种历史书,占最主要篇幅的就是这两者。后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就把经济篇章加进去了。后来又加入了社会学。但我觉得还是不够,目前的史学研究,关于科技对经济、历史的影响,论述的远远不够。所以我觉得历史学的研究应该是这样子的:
科学←→技术←→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家庭,国家,政治军事)←→其他衍生结构(法律,金融)←→社会综合形态(大综合)←→文化艺术
这就是我的六链结构。
虽然论述科学技术史的文献很多,但目前还远不能和传统的历史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我现在越发认为,人们大大忽视了科学技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变迁,影响越来越巨大。政治家在做决策时,必须越来越倾听技术专家的意见。比如在发动战争前,要研究本国的综合军事科技实力能否和敌国抗衡。
一个国家(或民族)战胜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或许是偶然的;诞生个别伟大人物(如成吉思汗),也是偶然的。但是,如果一种社会形态总能战胜另一种社会形态,恐怕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比如:
2、汉族农耕民族在宋朝之前,并不总是受少数民族欺负,只是在宋朝之后才胜少负多。这又是为什么?当然要从整个社会组织和文化上找原因。
3、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军事进入热兵器时代,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工业力量,游牧和农耕民族都大大处于劣势。即使游牧和农耕民族出一些杰出人物,如果不借助先进的武器,还是不行。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不能陷入唯工具论。
所以研究历史,要区分偶然和必然。
不多说了。这个六链结构,就是我读这本书所获得的最大启发。特记于此,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