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智深水浒传施耐庵林冲鲁达 |
分类: 读书 |
这篇写写鲁智深,因为他是人中极品。
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的人读《水浒传》,往往会认为鲁智深是和李逵一样的人物,粗豪狂放,杀人如麻。但李逵是个奴才,或者黑老大的跟班,所以结局是被宋江毒死。但鲁智深最后是圆寂的,安乐而死。这个安排,体现出施耐庵认为鲁智深是真正的佛。我相信,施耐庵内心是非常高看鲁智深的。
而且严格来说,《水浒传》中真正的行侠仗义者,就是鲁智深。他一出场就救了一个民女,拳打镇关西,然后又拳打小霸王周通,再救一个地主家的女儿。接着就是救林冲,然后还和杨志打了一架(因为杨志喝酒不给钱)。放眼整部水浒,其他人都是哥们儿义气,只有鲁智深,才是真正的侠客。
但如果仅仅如此,还远远够不上人中极品。鲁智深是人中极品,是因为他力大无穷,侠肝义胆,肝胆相照,充满智慧,拿得起放得下!
力大无穷、侠肝义胆、肝胆相照,这都不难理解。但说他充满智慧,恐怕很多人都不服。那我就详细说说。
比如《水浒传》第三回,鲁达出场后和史进、李忠喝酒,听到卖唱父女(金老汉父女)的遭遇,立刻掏出五两银子打发他们走,还说自己钱不够,本来要多给点。五两银子是多少钱?按照购买力来算,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6000块钱。你说救人也就算了,还自掏6000元钱给非亲非故的人做路费(加上史进的十两银子,大概18000元),这份侠义,真非一般人可比!
而且,鲁智深有“救人救到底”的精神。比如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客栈,护送金老汉父女离开。这不仅仅是“救人救到底”,而且反映了他内心非常细致。因为他知道镇关西肯定不会让他们走,所以他要靠武力解决。之后再消遣镇关西并把他打死。打死之后呢?说他装死,自己跑了。这反映出鲁达颇有临机应变的智慧。所有这些品质,在他以后救林冲时都再次表现出来。每次想到鲁智深我都不由感慨:这么热心肠的人,这么够朋友的人,实在是太少见了。
这里我插一句题外话。按照现在的标准,金老汉的女儿实际上等于是镇关西的二奶,被大奶赶了出来,属于家庭矛盾,归根结底是她当初为了三千贯钱嫁给了郑屠,所以说她是自找的也不算错。没想到郑屠做事太过分,之后还问他们催要莫须有的三千贯,这才有了鲁达拳打镇关西这段故事。所以鲁达的这段行侠仗义,有人认为是他嫉妒郑屠有二奶,而他自己却连老婆都没有,所以才出手如此凶狠。呵呵,也算一说吧。但我认为,从后面鲁智深屡次行侠仗义来看,说他是出于嫉妒才出手,明显不合道理。
而且鲁智深是个很风趣的人。他打郑屠之前先戏弄他一番,第二次对周通也是这样。他跑到一个庄子,听说有个土匪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就说:“原来如此。小僧有个道理,教他回心转意,不要娶你女儿如何?”刘太公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魔君,你如何能够得他回心转意?”智深道:“洒家在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今晚可教你女儿别处藏了,俺就你女儿房内说因缘,劝他便回心转意。”瞧瞧这话说的,多文雅!接下来就是躲在洞房,拳打周通了,呵呵。而且他“赤条条不着一丝”,简直太搞笑了。而且,周通被他打了之后回去搬救兵,鲁智深就在刘太公这里,准备一个人和土匪们决一死战,连生命都置之度外,足见其勇力过人,侠肝义胆!
他救林冲时也是这样,这一点我尤其要说说。
当两个官人要杀林冲时,鲁智深及时搭救。但看《水浒传》所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听你多时!”鲁智深已经等了很久了!
可能各位很奇怪,他怎么知道董超、薛霸会在这里害林冲呢?
因为:鲁智深在听说林冲入狱并刺配沧州之后,看到有人请董超、薛霸“这两个撮鸟”吃饭,就知道不妙,所以一直尾随而来,并在思考他们会在哪里害林冲?会在人多的地方吗?不会。随着离沧州越来越近,很有可能在野猪林动手,所以他就在这里提前埋伏。各位:鲁智深为了救林冲所下的功夫,你们能体会到吗?
但这还没完。快到沧州时,鲁智深不仅给了林冲十几两银子,还给了董超、薛霸几两。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鲁智深很明白官场的潜规则。他虽然把这两个撮鸟暴打一顿,但那是在没人的时候。现在该进官场了,林冲还要靠他们看顾,所以必须给点好处。他给林冲十几两,也是为了让林冲以后打点各位官人,免得在狱中受苦。二十两银子大约合现在的24000元钱。各位:鲁智深为了救林冲,为了让林冲今后有好日子过,他下了多少功夫,各位能体会得到吗?
林冲是不幸的。但他又特别幸运,因为他有鲁智深这样的朋友!
所以我说,鲁智深有智慧,而且很有智慧!而且他把智慧用于救人上!他为人大方,极其侠肝义胆!所以像鲁智深这样的极品人物,施耐庵非常爱护他,让他最后坐化成佛,而不是死在战场,或者重入官场或再次落草。因为:只有圆寂,鲁智深的生命才得到升华!而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循环。
再说说他拿得起放得下。
鲁智深有领袖风范。但凡领袖人物,都是心胸博大、充满智慧、仗义疏财的,鲁智深有这样的素质。加上他武艺高强,在冷兵器时代是完全可以成为领袖的。而且他带领杨志、武松坐镇二龙山,在一段时间也确实是领袖。但是之后投奔梁山,归于宋江,他就不再是领袖了。此时,他体现出拿得起放得下的可贵品质,因为他在梁山过得非常惬意,并没有因为失去了一线领袖的位置而怨天尤人。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特意写写鲁智深的死。因为:施耐庵刻意把鲁智深的结局写成坐化,把他写成佛,绝对是刻意为之。
比如在第99回,鲁智深抓住敌方一个将领时,施耐庵就在神化他。书中写到:
(戴宗问鲁智深怎么在这里)鲁智深一头走,一头说道:“……洒家行了多时,只见一个草庵,听的庵中木鱼咯咯地响。洒家走进去看时,与洒家一般的一个和尚,盘膝坐地念经。洒家问他的出路,那和尚答道:‘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洒家不省那两句话,焦躁起来。那和尚笑道:‘你知道这个所在么?’洒家道:‘那里知道恁般鸟所在。’那和尚又笑道:‘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洒家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望那和尚唱了个大喏。那和尚大笑道:‘你一入缘缠井,难出欲迷天,我指示你的去路。’那和尚便领洒家出庵,才走得三五步,便对洒家说道:‘从此分手,日后再会。’用手向前指道:‘你前去可得神驹。’洒家回头,不见了那和尚……”
貌似五大三粗的鲁智深,居然把仙境中那和尚的话记得那么清楚,而且那个神仙和尚的最后一句话是“从此分手,日后再会”,不正是预示着鲁智深日后必死,而且是圆寂吗?所以我说,施耐庵是刻意让鲁智深成佛的。
接着,就到第11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了。看看施耐庵是怎么写鲁智深的。
首先,施耐庵让鲁智深(而不是别人)活捉方腊,而且他是被仙僧指路,才捉到方腊的。施耐庵为鲁智深安排了一场大功,足见对其厚爱。
然后,宋江劝他跟自己班师,“还俗为官”。大家知道鲁智深怎么回答的吗?
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可叹,可叹!豪放热情的鲁智深,大开大阖的鲁智深,怎么就“心已成灰”了呢?读到这里,难道你不觉得心酸吗?
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请注意,《水浒传》的后面,梁山各路好汉见了鲁智深都称“吾师”,连宋江都如此,足见鲁智深在施耐庵心中的地位。而鲁智深此时说什么呢?:“死前能得个全尸,就已经不错了。”
智深此时已经大彻大悟!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