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申報一萬號的故事
(2012-05-27 23:51:59)
标签:
上海申報杂谈 |
分类: 其他 |
案:
這個故事記載於上世紀60年代台灣出版的一本書《春申舊聞》。作者為滬籍陳定山,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亦在報刊雜誌上發表49年以前上海的各種奇聞異事,雖然當年為懷鄉之自娛娛人之作,但今日看來仍饒富趣味,極具史料價值。
陳定山為老上海聞人,家族當年亦為上海望族,看遍當年十里洋場風華,隨手捻來,寫的是紅燈綠酒社會八卦,今人讀來,卻有美夢初醒之滄桑感慨。
特選兩篇以饗各位博友
老申報一萬號
作者:陳定山
申报创始于前清同治十一年(1872)为英国人美查所创办。初美查与其兄贩茶于中国。资本折阅,其买办陈萃庚(江西人)鉴于“上海新报”的畅销,怦然心动。
上海新报发行于同治元年,为字林西报的中文版。用道林纸两面印,每两天出版一次,新闻大抵译自“字林西报”,馀则转载“京报”及香港报纸。其时洪秀全已奠都金陵,该报以教会关系,得探听太平军及清军两方消息而并载之,故销路特畅。陈以办报说美查,并游说字林西报,谓同系英商,请勿煎迫,字林西报遂将上海新报慨然收歇。陈萃庚乃辅美查创办申报,并介绍同乡吴子让为主笔。其时日报初兴,竞争者甚少,年获巨利,又添设“点石斋石印书局”、“图书集成铅印局”、“申昌书局”,替中国文化上做了不少开明的工作,后来美查忽思回国,在光绪十四年,将所有事业,改为“美查有限公司”。托其友人阿拍拿及芬林代为主持。光绪三十二年,公司以申报营业不振,出盘与申报馆买办青浦人席裕福(子佩),子佩借款接办,乃挂洋商牌子。民国元年由席子佩手中,出盘与傈阳史家修,就是史量才先生。
申报馆从史量才手里,才完全脱离外人,归华人经营。史氏聘陈冷(景韩)为总主笔,王晦(钝根)和先君陈栩园先生(天虚我生)为副刊编辑。王尧卿、张竹坪为正副经理,旗帜焕然一新,营业蒸蒸日上,遂执中国日报之牛耳。申报馆在三马路望平街,筹建新厦三层楼,大家都叫它“老申报”。有一座“尊闻阁”,也就是一座申报馆的藏书楼。预备收藏一部从申报创始一号起的全份老申报一万号,以为传家之宝。报纸发行,每天一号,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号,一万号就是三十年,当它笔路褴褛,创办伊始,谁又把它当做珍闻珍本藏起来?但是申报馆藏书楼这一万号老申报只要内中缺失了一张,就是申报之耻。于是量才先生就吩咐广告部,登一个征才广告,谁有藏着这一万号老申报,一张不缺的,不惜重价,向他收购。谁知在万尘如海的春申江畔,竟有一个有心人,收藏着:这从同治十一年起的到光绪二十五年一万号老申报,一张不缺,这位先生便是在台湾曾任书局经理刘雅农兄的舅父张鸣笙先生。
他当时剪了报上的征才广告,来到后马路泰记弄申报馆广告部。这时候的广告部主任是由张竹坪兼任的。张鸣笙先生的原意,是想把这一万号老申报无条件的送给申报馆,做个珠还合浦的新闻佳话。谁知张竹坪少年气盛,只当张老先生来索高价了,他用营业的手腕,先给他来个冷淡。说什么“登报征求是有的,不过,只是几张陈年的报纸没什么稀罕”。张鸣笙先生一听,不由生气道:“好吧,既然没什么稀罕,我留着自己玩吧”!就此不辞而别。张竹坪把经过情形报告老板,史量才先生大惊道:“一万号的老申报,原封不缺,真是无价之宝,你倒说不稀罕吗?快把张老先生去请来,我亲自和他商量”。
张竹坪果然把张老先生找来了。量才连忙先自引歉,言归正传,接问“张老先生是否肯于割爱?”
张鸣笙先生笑道:“不肯割爱我也不来了,不过我是待善价而沽的,不知贵馆肯出多少呢?”
史量才一听,生意经来了,心里嘀咕,口里却不肯说出一个数目来,只说:“请张先生酌量。”
张鸣笙想了一想道:“这样吧,多,我也不好开口,就算六十万两银子吧”
史量才骇了一大跳。“什么?”在那个年头,六十万两银子几乎可以盘一间银行了。但是,史先生还是沉住气的,和张老先生商量,是否可以减少。张老先生说,“我不是随天讨价,现在有三个公式可以计算这份一万号老申报的真价值,(一) 用每份定价加以从同治十一年到现在民国的复息来计算它;(二)用旧报纸售出每斤的价值,再加复息来计算它。(三)如果雇用一位专员来整理这份报纸,他应得的薪水,再加以复息来计算它。还在贵馆张竹坪先生是最精于算盘的,请他准准确确的算一算,我明天再来听回言”。说完这句话,张老先生就走了。
张老先生走后,史量才连忙叫张竹坪上来埋怨道:“都是你说得太轻松,惹出老先生一身火来,开出如此高价,如今你把三种方法,都计算一下,张老先生的话是否可靠?”哪知算来算去,三种方程完全一样,连本加上复利,都超出六十万两银子。史量才这才心服情愿的亲自坐车到张鸣笙老先生的公馆来,说道:“这份报纸,我们算过确是照老先生的价值还是太便宜的,不过敝馆实在没有这样大的财力,可否请老先生酌减一点,如果十万银子呢,敝馆还可以备得齐”。
张老先生见他来意很诚,这才大笑道:“我原是诚意送给你的,哪里会要你这许多银子。不过,我有一个条件,这一万号老申报,就像我亲生的女儿,如今要择个吉日把它出嫁了。你得具备全副鼓乐,把它亲迎过去。我还要发帖子,请我的好朋友,同来送嫁,你却要具备筵席,盛大的款待”。当时鱼翅大席,只有五元。便备上一百桌,也所费无几,史量才先生哪还有不答应的。果然择定吉日,铺张如仪,张老先生雇了十座鼓乐亭子,把一万号老申报,分为一千号一组,摆上彩亭,鼓乐前导,几十部马车跟在后面,一直送到申报馆,成为尊闻阁图书馆中镇山之宝,上面挂着两张大相片,一张是老申报创办人美查,一张就是张鸣笙老先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