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客帝国到阿凡达,我们是否看懂了美国看清了自己?
(2010-02-18 01:18:37)
标签:
财经 |
GOOGLE毕竟是个纯技术型的公司,所以他所谓的撤出中国的言论,个人以为很正常。在中国,这个非常讲究关系的社会,一个纯技术型的企业,想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的确很难很难。
就像惠普前中国区总裁说的那样,在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人是从销售做起来的,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高层领导也多是财务出身的。所以,对于纯技术出身的GOOGLE在中国玩的确比较难。
当然任何一个企业光靠销售不行,纯靠技术也不行。苹果的成功,IPOD和IPHONE的成功内因是什么?乔布斯把工程师和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到极致,苹果的产品不再是笨手笨脚的钳工们做的机器而是艺术品。
在某个层面来看,苹果似乎比微软更强大,比尔盖茨现在主要是慈善家了,而不再是商人,更不是商界领袖,从他开始捆绑销售IE的时候,似乎就预示着微软除了视窗系统缺乏在其他领域的领先优势。那么,苹果现在又要做什么了呢?
前不久,方兴东博士在北京的一个年会上说,未来3年之内,传统媒体的营销模式将会消亡。新浪微博上一群传媒人对此嗤之以鼻,甚为不屑。但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群传统媒体人在网络媒体上发言的数量和频率都要比在传媒上说的多。
该消亡的自然就会消亡,该出生的自然就出生。苹果正在做的比如平板电脑就将是新的营销模式。传统的鼠标和键盘都不再是必须,传统的报刊亭也将被替代,消费者只需要在类似ITUNES或者苹果商店里支付一下电子读物的费用,所有媒体的信息就会在第一时间,准确地“速递”到手中的IPHONE或者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上。现在你可以不信?但是等苹果做起来了,并制定了其规则并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之后,您和您的企业就又out啦。为什么我们总是后知后觉?这是为什么呢?
当苹果已经开始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呢?还在为方兴东博士的论断而争论。有意义吗?拥有巨大流量的淘宝在做什么?《淘宝天下》这符合如今提倡的低碳经济吗?中国的“领先企业”在制高点上和美国企业的差距有多大?
春节期间,和老婆去看了几场电影,为什么我们没有《阿凡达》?为什么我们没有《黑客帝国》?因为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太低,当我们的导演天天只顾着潜规则她们的时候,导演和演员们会用鼠标吗?他们又怎么可能拍出《黑客帝国》这样带有预言性的电影?没有向其他国家电影人学习的心态,没仔细去琢磨过北野武、宫崎骏,又怎么能缔造出《阿凡达》这样的神话?
看过《阿凡达》之后,我又不小心在互联网上看到了我们的网友创作的《网瘾战争》,于是我笑了。有话语权的国人们会怎样看待《阿凡达》里面的男主角呢?那个沉迷于虚拟中的自己的双腿残疾的家伙?杨教授的话说“你们都沉迷了,这是病,得治......”
别天天说“不”了,中国不牛叉,你我也不牛叉,跟美国比,我们的差距太大了。这种差距是遍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别以为自己挣了多少钱,创了多大的业,当了多大的官,掌了多大的权,开了多贵的车,住了多大的房,就比别人牛叉了,其实差距大着呢。
若干年前,当我们没有微博,没有偷菜,没有多少人在淘宝开店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把《黑客帝国》3部曲都陆续拍出来了,不要说中国的电影圈了,在当时全中国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呢?包括那些IT类媒体的记者和IT从业者们,你们能看得懂多少呢?再看看今天的《阿凡达》,大家是否看到美国人、美国电影、美国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曾经在一家IT类纸媒体打工,这份报纸我却从来没有仔细去读过,因为那文字实在是读不下去。哦,那时候我也曾经写过东西,不过是发在bbs上,或者投稿给一家四川的纸媒体。杯具啊。后来,经朋友介绍去了北京台一个IT类的栏目,那里的一位编导说“这个Internet公司啊...”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从事哪个行业,千万别牛叉、别自以为是,看清自己,把自己放低,放得越低越好。看清时局,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这个国家,看清自己,然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应该从哪里做起。。。
楼市?股市?电子商务?风投?金融风暴?别天天只把这几个词儿挂在嘴边,真正的明白吗?我们所看到,所认知的,可能都是假的,都是个局,一个美丽的骗局。看不透的话,做的一定是错的。
后一篇:2010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