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首都街边的无家可归者和白宫门前的终年“上访者”

(2010-12-28 10:33:06)
标签:

美国首都

反战

尼克松

高尔夫

谦谦君子

杂谈

分类: 第三只眼看泰国

美国首都街边的无家可归者和白宫门前的终年“上访者”
从第1街国会办公大楼看国会山


                       

刚到华盛顿DC时正赶上美国在热播电视连续剧《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其中一集中白宫联络办主任被人通知说,一名越战老兵在街头冻死。身上找到的唯一身份证明就是该名主任的名片。该主任想起自己曾经捐过一件大衣给慈善机构。估计口袋里留有自己的名片。后来,该联络办主任瞒着总统以白宫的名义给这名冻死的无家可归越战老兵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办了一场极为庄重的葬礼。总统起初因为该主任越权而不满,但最终亲自主持该葬礼。当时,这幕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美国首都街边的无家可归者和白宫门前的终年“上访者”
秋天的戴维营景色

后来,在家住附近阿灵顿县政府的免费食物发放处及每天上班路上从66号高速公路转43街的桥底,以及其他提供免费食物的教堂附近,这样的无家可归者见的多了起来,我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好奇和敏感。就如同在宾夕法尼亚大街和拉法叶(lafayette)广场发现有长年累月的专业抗议者(类似于中国的上访者)一样。2006年前后伊拉克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反战妈妈”辛迪在白宫附近及小布什总统老家德州克劳德农场安营扎寨整整年余。无家可归者和经年累月的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抗议者,已经成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独特风景线。虽然说不上亮丽二字,但却是对美国社会发达、富裕背后的贫穷、弱势及执法严厉背后的自由、宽容的另一种补充和诠释。这两种现象对于初来美国首都参访的中国人来说,既好奇又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有人会认为“有伤国家体面”。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一件,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或小题大做。

 

美国首都街边的无家可归者和白宫门前的终年“上访者”
近年来迅速蹿红的政治讽刺报纸《洋葱报》


上世纪的60、7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由黑人牧师金博士领导)及从大学校园迅速蔓延至全国的反越战抗议示威运动,最终使美国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获得南北战争解放黑奴以来的最大规模、全方位的民权平等以及最终迫使尼克松政府从越南撤军。约翰逊总统虽因扩大越战而群起攻之,但是他却因签署《民权法案》而名垂青史;尼克松总统虽因顺应民意从越战撤军而获得暂时政治加分,但终因权利膨胀和践踏法律(水门事件窃听)而遗臭万年。

 

美国首都街边的无家可归者和白宫门前的终年“上访者”
国会图书馆中庭
 

有时走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附近,你会见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高大魁梧、全副武装的警察长官在苦口婆心、甚至哀求及利诱地规劝一名或数名在街心花园安营扎寨的无家可归者离去。但是,理直气壮的“黑人老大哥”全然一副当家作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宇轩昂劲:我是主人,我怕谁?!

 

只要不违法,美国首都的警察大哥还真拿他们没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