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宣布亚运会和残疾运会期间,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轮渡等均免费供市民搭乘。

沿江中路的绿道(Greenway)
这是一非常好的举措。虽说是为了补偿因单、双号限制私家车使用所带来的不便,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减少交通堵塞、降低环境、噪音污染(更时髦的说法叫“节能减排”)方面,还是在方便民众出行、同时普及和提高民众环保意识方面,广州市政府无疑是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

东山湖公园
我也乘机继续进行尚未完成的任务:重新认识、细致了解变化中的大广州。
虽然居住于广州已经多年,但对其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最初是因为对广州的商业氛围太浓,人情味淡薄而对其有一种说不出的疏离感。后又因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每天两点一线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偶尔超出这个范围,也只是暂时的同学、朋友聚会或探亲访友。对广州的了解,连称之皮毛都不够。最近的这十年又一直在国外生活、居住,而恰好这十年又是广州、乃至全中国变化最大的十年,再过一段时间,自己又要有几年时间离开广州生活在他国。因此,尽快补上这一课,对未来将要永久生活的这片土地更多了解,也就成为当务之极。

沙面市民广场
今年整个夏天我都在进行着这一充满惊喜、收获甚丰的“走遍羊城”之旅。
或搭乘地铁,或乘坐房地产开发商所提供的免费巴士(广州人称“楼巴”),我周游了以前从未涉足的广州周边地区:、番禺、花都、清远、增城、佛山等等。也许是习惯了美国出行动辄几十公里的距离,也许是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以前感觉非常偏远的地方,现如今变得好像近在咫尺。当然,如今的广州公共交通体系,比美国任何一个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都更加快速、更加清洁、更加现代化!

花草掩映的河涌(旧有的城市排水系统)
而晚饭后,从我所居住的地方穿过树木茂密、湖水环绕的东山湖公园,来到灯光旖旎、繁华而不失优雅的海印桥与二沙岛接壤的珠江北岸,沿着蔓延数十里的珠江观光长廊健行,更是一件非常惬意之享受!以海印桥为基点,沿江溯流北上步行差不多4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到达灯火通明的江湾大桥,继续行走大约1小时可到达最具广州标致的海珠大桥。从海珠大桥到著名的沙面公园及白天鹅宾馆需1个多小时的时间。;而由海印桥顺流南下,穿越“广州的骄傲”二沙岛步行也差不多1个多小时的时间即可到达昔日相对不够发达,如今成为广州精华地段的广州大桥。而从广州大桥开始,经新建不久的猎德大桥、华南大桥,一直到琶洲大桥,这一段更是这十年来广州飞速发展的重要见证。北有代表广州发达商业的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区,南有扬名国际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交会举办地)。而紧邻珠江新城、位于珠江上的“海心沙岛市民广场”将是亚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赤岗塔、广州电视塔、珠江新城成为不断扩展中的大广州的新城市中轴线。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大桥这段沿江观光大道,我尚未步行走过,不知要用多少时间,从地图上分析,估计得3个小时时间。每座桥之间步行(快步行走)时间应是1小时左右。

街头亚运志愿者
以前因广州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中健行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如今穿行于绿树如因、花草茂密的沿江观光健行道上,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之事,堪比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波托马克河边的健身道,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后者仅适宜白天和春、夏、秋三季进行;而在广州,你可在全年的任何季节、特别是夜晚。
每当夜幕降临,岸边古老茂密的榕树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宛如丰满、雍容(与岭南女子的纤细、轻盈形成对比)的贵妇,“搔首弄姿”,尽显华美。江上不时驶过的画舫、游船穿行于横跨南北两岸的十几座建筑风格迥异、灯光色彩不同的大桥之下,与两岸新旧杂陈、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上的灯光交相辉映,把广州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而沿江慢行,新建成的“广州塔”,正如广州市民对她的昵称“小蛮腰”一样,无论你从那个方向看去,她似乎都在你的视觉之内,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像一位多情妩媚、而又有些含蓄娇嗲的南方少女,让你浮想联翩、魂牵梦绕。珠江夜游已经成了游览广州的必选项目。

沙面大街街景
夜晚的珠江和白天的白云山(广州人称之为“云山珠水”)使得广州这个岭南大都市与其他北方城市比起来,让人感觉更加妩媚、妖娆而又多情。
广州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地铁有原来的1号线延伸至目前的8号线,还将继续向下延伸),大学城、科技城、黄埔开发区相继问世并日新月异;更体现在整个城市正朝着更加环保、对民众生活和商业发展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花城”变得更加名副其实。街边的绿化带多了起来,人行天桥、立交桥更多地被各种热带植物、花草所覆盖;民众娱乐、休闲场所、设施更加密集。

珠江沿岸绵延数里的观光大道:绿道
与十年前不同另一显著之处是,广州的外来人口更加多了起来。在广州经商、置业、安家的人,不仅外省人越来越多,不同种族、肤色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几十万的非洲同胞常年在广州居住、贸易已不是什么新闻。在海印电器、北京路商业街、天河电脑城等等,我遇到很多的小姑娘在用虽不算流利、却清晰、可懂的英语、甚至阿拉伯语在与顾客谈生意。你很难想象以前的广州人对不会说粤语的北方人(广州人把所有生活在广东以北的人都视作北方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机遇与互惠加上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广泛(广东人仍然是每年出境旅游消费比例最高的群体)和深入,使得如今的广州文化更加多元、包容,也使得广州人变得不再那么狭隘、冷漠,而是更加自信、善解人意。
以上只是对这段时间来的所见所闻所做的暂短小结。广州一直是一座方便生活、适宜经商的城市。希望“发财在广东”,能继续下去,也希望“食在广州”能发扬光大,更希望“商业、文化与旅游、休闲”能在广州能齐头并进。
相信未来的广州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魅力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