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一世的崇拜
去西藏旅行前,中央台播放过反映川藏公路工程兵生活的电视片《一路格桑花》。我没有观看节目,但片名却深深印在脑海中。在西藏旅行的日子里,我特意询问导游:格桑花到底是指哪一种花?有什么特殊含义?
导游小杨是一位刚从旅游专科学校毕业的20出头年轻人。今年是他单独担任导游的第二年。待人亲切、并带有一丝刚出校门、阅历尚浅所特有的羞涩。像如今大多数国内成长的男孩子一样,身上带着一种“哈日”或“哈韩”一族所特有的消瘦(看惯了在美国成长的少年的强壮与阳刚,在我眼里他甚至是有些弱不禁风)、阴柔,与西藏周围环境的刚劲、沧桑、浓烈,形成较大反差。头发虽不算长,也没有染色,清纯之中透着些许的精明。虽然在高原从事导游工作,几乎每天都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照射,肤色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苍白。估计是每天的防晒工作做得比较彻底、完备。我知道国内对待美的标准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

夏日飞雪
小杨是独生子。父亲在日喀则附近的深山矿区担任机械工程师。从小与母亲在成都生活。旅游学校毕业后,从事西藏导游工作。每年的5月初进藏,10月底回成都。虽然有大半年的时间与父亲同在一片蓝天下,父子俩却很少有机会见面。他说因为道路经常被山洪冲毁,父亲下山一次非常困难。接触久了,我感觉小杨柔弱的外表下,拥有一颗坚强、好学的心。这一点,让我对他们这代人有了比较复杂的感受,甚至有些刮目相看。

画在悬崖崖壁山的巨大佛像
司机詹师傅与小杨相比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身材虽然不高,但强壮、敦实、且精力旺盛。有时一天开6、7小时的车,午饭后我们(包括导游小杨)在车上昏昏欲睡(有时也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依然精神矍铄、专注开车,丝毫看不出倦容。相处时间久了,我们了解到他曾在西藏担任汽车兵15年。起先开大卡车、运送物资,后来担任所在部队领导的专职司机。再后来,退伍并在拉萨安家。曾一度拥有几台车(包括两台越野车),从事旅游业。他刚上小学的儿子被送往成都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他说,我能吃苦,敢创业,遗憾的就是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我要让儿子接受我所能提供的最好教育机会,然后让他自己闯天下。

快乐的藏族女孩尼玛
在西藏旅游期间,无论是繁华热闹的拉萨,还是偏远、但整齐、现代的林芝(八一镇),以及从拉萨向外延伸的川藏公路、拉萨至尼泊尔国际公路等,川菜馆几乎遍布公路沿线及街道两旁。醒目的汉字夹杂着藏语,如果不是身体的高原反应和周围高原景色的提醒,你还以为是四川境内。询问为什么这么多川菜馆,詹师傅又自豪又含蓄地说:我们四川就是不缺劳动力。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我们四川人的身影。是啊!这时,我才想起到达拉萨的当晚,送我到医院急诊的医生朋友夫妇也是四川人。他们的女儿也是寄养在成都的岳父岳母(曾在拉萨工作30年,退休后返回成都安家)家,两人在拉萨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返回成都与女儿及双方父母团聚。

八一镇颇负盛名的“墨脱石锅菌汤府”饭店。其养生菌汤石锅鸡非常美味。
不知道西藏有多少像司机詹师傅、医生朋友夫妇、小杨父亲等一样的四川人在这片雪域高原默默地工作、生活……。也许是川藏公路、川藏铁路、川藏航线,缩短了成都与拉萨之间的距离,也许是四川人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使他们成为藏民以外更容易适应高原生活的另一个族群。
……。
到达日喀则时,我终于弄明白了格桑花的含义。它虽然只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学名叫波斯菊),杆细花瓣不大,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

杨卓雍错湖
不畏强暴、坚决抵抗外敌入侵的江孜保卫战英雄们是不屈不挠的格桑花!开山劈岭、修路筑桥的工程兵是名副其实的格桑花!而远离家乡、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西藏创业、建设者们又何尝不是百分之百的格桑花呢?!
可敬的四川老乡,是我心中的格桑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