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经济危机四个原因!

(2015-10-09 10:10:10)
标签:

财经

金融

政治

股票

房产

    当前欧洲国家出现债务和赤字危机,深层原因极其复杂多样,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根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病发】,美国向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传导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由于美国华尔街和瑞银集团、巴克莱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欧洲机构全部实行全球运营,因此危机在美国金融系统出现也就相当于【病毒传染】了欧洲金融体系体系美国主导的TPP(也称呼:经济北约)TPP的很多条款高于国家主权,有诉讼要国际仲裁机构和法庭判决,而这些机构都在美国手里,其它国家经济再好,因封闭没有个体的防火墙运营,会出现下次美国类似次贷市场的“病发”,从更容易感染病毒角度看TPP就是最好的捷径】。 

 

http://s2/mw690/001OlHGLzy6W3uwYDlfe1&690
  

        当【金融病毒入侵】当这些金融机构感受到重大问题存在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持有支付能力的流动性,【惜贷】现象自然在所难免。在欧洲运营的美国金融机构和欧洲金融机构在美分支的【惜贷】,无疑意味着美国实体经济遭遇【断血】。 实体经济失去金融机构支持之后,必将把萎缩的趋势,通过失业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链条传导至供需基本面上。由于欧洲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数额巨大的外债,必将极力追逐美元,对美国联邦政府以【弱势美元】政策减轻债务负担的思路形成抵触,进一步影响到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拯救行动的力度和效果。

 

       10月5日,英国卫生大臣杰瑞米·亨特在保守党大会期间发表讲话,呼吁英国人像中国和美国人一样努力工作,而不仅仅是享受福利。“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像一些亚洲国家和美国一样努力工作?这关乎到我们是否能把努力工作打造成为我们的核心文化之一。”这些讲话也印证了欧洲政治决策层清醒的知道病根在那里!欧洲经济危机内在四个原因:
 

    ﹛第一、在于沉重的社保负担﹜。 


       欧洲国家长期受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影响,形成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的福利国家模式。欧盟目前平均社会福利开支已近GDP的30%,远高于美国的16%和日本的19%。高昂的福利费用扩大了公共支出,推高了公共债务水平,造成高税收和高成本,使其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同时,挤占了科研、教育等投入,造成创新乏力、经济增长缓慢,还消磨了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进取精神。

http://s8/mw690/001OlHGLzy6W3uC23EX47&690

    ﹛第二、病源在于残缺的欧盟机制﹜。 


      欧洲联盟有个软肋,货币主权和财政主权分属欧洲央行和各成员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会冲突和错配,执行效率低下。欧元区各成员国在向欧洲央行让渡了货币主权后,无法独立使用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来应对,只能更加倚重财政政策,容易造成赤字和债务负担普遍超标。欧洲央行的目标是平抑通胀,维持欧元对内币值稳定而非各成员国的经济景气,而欧盟各国经济差异性较大,景气状况不一致,这让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的欧洲央行常常首尾难顾。欧元区财政赤字问题凸显了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的矛盾。

http://s10/mw690/001OlHGLzy6W3uE6NAte9&690

    ﹛第三、在于人口结构老龄化﹜。 


       工业化以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与此同时,因为抚养成本越来越高,人们生育孩子的愿望日益降低,使生育率迅速下滑;两者相加,使欧洲诸国在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出生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二战以来人口结构变化更加剧烈,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阶段。老龄化使生产人口下降,消费人口增加,慢慢入不敷出,最终出现了危机。

http://s12/mw690/001OlHGLzy6W3uTSgbxcb&690


    ﹛第四、在于房地产等资源泡沫导致的金融内战﹜。


       社保负担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由科技进步带来的正面效应抵消,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统一也只是外部因素,都不足以造成危及国本的债务危机,根本原因是实业衰落和土地等资源泡沫膨胀的同步到来。

http://s16/mw690/001OlHGLzy6W3uXM9enc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