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向小田
8月4日,中信证券宣布即日起暂停融券交易。之后华泰证券、长城证券、国信证券、齐鲁证券、长江证券等纷纷跟进,暂停全部融券标的的融券卖出资格。
中信证券在《关于暂停融券业务的通知》中解释,暂停融券是“为配合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规则的紧急修改,控制业务风险。”而其他证券公司给出的解释大多也是基于此,无非是为了系统配合改造或者修改交易规则等。从这个角度看,暂停融券业务不是某一家或者某几家券商的行为,而是在交易所的统一指挥下,各券商领会精神作出的决定。
从交易所的规则修订来看,最大的变动是明确规定“投资者在融券卖出后,需从次一交易日起方可偿还相关融券负债。”这也就是说融券卖出后还券比以前多了一天,从以前的T
0变成了T
1。
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先看该业务的规模。从融券业务的运行情况来看,各券商融券业务占比相对较低。7月份融券日均余额仅31亿元,占两融日均余额比例仅为0.2%,融券日卖出股数为7.8亿股。
http://ww1/large/62f2ccbcgw1eusmfswkwwj20v708jjsy.jpg
当然,从实务操作中来看,融券比例比表面显示出来的要高(正如融资交易有场外市场一样,融券亦有场外市场),但总体而言,融券卖出不是市场下跌的主导因素,顶多算是次要因素。监管部门对次要因素加强管理,反应出其目前审慎的态度。
另外,虽然融券规模不大,但是由于融券标的主要集中在沪深300和上证50品种,集中度较高。一些投资者通过融券卖出相应ETF,买入成份股转换成ETF还券的方式,可以进行日内跨品种套利(许多是程序化交易)。规则修订或融券暂停后,这种程序化套利交易方式就被限制了。由于融券标的主要是指数成份股,套利交易被限制后,对指数的影响也小了。
为什么要管住他们呢?按照道理而言,套利交易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帮助市场更好的定价,应该欢迎才对。然而,对于目前的市场而言,由于融券地位的不对等,对许多散户而言,根本融不到券——融券的权力在少数机构手中。这些机构利用融券的优势地位,广泛开展日内套利,由于他们可以T
0而散户只能T
1,他们在这种交易上的赢面会很高——自然也就是大赚散户的钱。由于他们的赢面高,许多机构还采取加了杠杆(有的甚至有10倍之多),试图放大收益。
监管部门修改规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这群投资者的杠杆水平,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波动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散户。这些“聪明的投资者”和散户做的交易,基本上是个负和游戏,他们赚的自然也是散户亏的。他们的日内套利被限制了,散户的亏损才会减少——也算是从侧面救市。
所以归根到底,之所以有这么一个规则出台,归根到底还是与“救市”政策密不可分。在融券高峰时期,中信证券占整个市场融券规模的一半。中信证券暂停融券业务,将会给整个市场起到示范作用,相信剩余的券商会积极跟进。融券业务暂停后,预计市场成交量会进一步缩水,去杠杆进程进一步加深,市场寻底的小环境略有改善。当然,暂停融券业务是非常规措施,监管部门也应拟定预案,为政策退出作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