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向小田论金融业职业选择言论总集》之一)
小券商研究员究竟有多苦逼?问了一下,答曰:“三年前月薪2500,现在翻番了!”
这种窘困的情况我是知道的。去年调研,一研究员跟我说,晚上都在公司写报告。“为什么不回家写呢?至少舒服点。”“家里没钱装网络。”我默然。又据说,某证券上海研究部裁员,一研究员尚未找到下家,为了不让这几天来沪过年的父母担心,还坚持每天出门“上班”。潸然泪下。
像这样的事情本人经历过的就七八回。有时想,这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怎么就跟想象的不一样。说起金融,应该是最高端的工作,吃香喝辣,高级白领。没曾想,干的比狗还累,挣得比民工少,难怪大家都自称“金融民工”,甚至还有叫“二级狗”的(股市是二级市场)。有段子为证:“二级狗,身怀绝技四处走。上市公司忙调研,挑灯夜战写邮件。早起开晨会,朦胧惺忪眼,领导问点评,答曰无尿点。路演一天四五场,出差回来灰头脸。股价飙升没推票,开始下跌才出现。基金经理问何故,你说逢低吸纳点。工作多年,经验无限。高抛低吸,波段操作,终于成为万能箴言。”
段子或许有点夸张,但事实总是如此残酷。券商研究所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机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全国有九十余家券商,平均每家券商研究所30人,也有两三千人。全国上市公司总数才两千五百余家,几乎是人均覆盖一家。这些年研究所大肆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往往能够看见,新股IPO推介会和上市公司调研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会议室坐满研究员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由于A股持续低迷,长期在两千点左右徘徊,整个市场交易量下降得非常厉害。2012年开始,上证的日均成交量长期在1000亿以下,比2010-2011年降幅达到约40%。由于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基金的分仓,交易量的下滑必然导致研究所收入的直线下降。大券商的研究部门,尚可以用别的部门的盈利来支持,以作为品牌投入。对于小券商而言,如果无法创造收入,作为成本部门的研究所就必然面临业务调整。对于研究员而言,最大的动力,就是评选新财富分析师排行榜。一旦上榜,就说明你推的股票获得卖方的认可,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为公司赢得了声誉和分仓佣金收入。有的顶级研究员,一年为公司创造的佣金收入可能就几千万。这种情况下,拿几百万的工资毫无压力。对于没有上榜或者根本没有业绩的研究员而言,其结局很可能就是冷板凳甚至裁员。这种业界生态,和房产中介极为相似。
一个研究员要成名,除了运气,还要付出非常人的努力。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变态。有个朋友跟我描述典型的一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七点开晨会,接一上午电话直到耳鸣,逢大跌还要被客户狂骂。写报告、写邮件、跑公司、去路演,忙到没时间喝水和上厕所。下午六点下楼去兰州拉面吃饭,准备回来继续加班,碰到其他部门同事,还被问一句:哦!?今天只上半天班?
二级狗的苦逼,不仅仅在于钱,在于忙,还在于对本职工作是否创造价值的反思。过去几年,股票研究言必称价值投资。巴菲特,彼得林奇,格雷厄姆,能叫得上名字的投资大师全在圈子里面全流行过。二级狗的研究,一会儿谈估值,一会儿谈成长。推的股票跌了,要说创造了买入良机。没推的股票涨了,要说泡沫太过疯狂。无奈过去几年,A股太不给力。做价值投资的,往往套得很惨。追逐热点概念的,却意外涨得离谱。有位二级狗给我写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研究了,现在推荐股票,做完一轮自上而下的研究,再做完一轮自下而上的研究,最终选了个底部放量的。”这工作做到最后,越来越怀疑自己,你说,苦逼不苦逼?
如此苦逼的人生,还能坚持下来的,必是勇士中的勇士。正所谓苦中作乐,善莫大焉。二级狗运气好,还有翻身的一天。可惜有的人靠的是内幕交易翻的身,当然也有做内幕交易亏钱的,这种就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