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史给我们的启示

(2015-11-09 20:37:39)
标签:

稀有气体化合物

科学和科学知识

分类: 探讨交流

      19世纪末以来,稀有气体元素不能生成稳定化合物的结论给科学家划定了一个禁区。当时只有少数化学家试图合成稀有气体元素化合物(提出问题)。1932年,前苏联阿因托波夫报道,他在液体液态空气冷却器内,用放电法使氪与氯、溴反应,制得了较氯易挥发的暗红色物质,并认为是氪的卤化物。但有人采用他的方法重复实验时未获成功。阿就此否定了自己的报道(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1933年,鲍林通过计算,预言可以制得六氟化氙、六氟化氪、氙酸及其盐。扬斯特受阿因托波夫的报道和鲍林预言的启发,用紫外线照射和放电法试图合成氟化氙和氯化氙,均未能检验出氟化氙的生成(实验,得出结论)。扬斯特没有坚持实验。以后的30多年中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到1961年,鲍林也否定了自己预言,认为“氙在不能生成通常含有共价键或离子键的化合物。可是,就在鲍林否定其预言的第二年,英国年轻化学家巴特列特用PtF6与等摩尔氧气在室温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一种深红色固体,经x射线衍射分析和其他实验确认此化合物为O2PtF6,证明PtF6能够氧化氧分子。他通过联想、类比、推理和计算,认为O2可以被PtF6氧化,氙也应能被PtF6氧化,且XePtF6一旦生成,也应能稳定存在。他仿照合成O2PtF6的方法,在室温下得到了橙黄色固体XePtF6。
       第一个含有化学键的“惰性”气体化合物诞生了,证明了巴特列特的正确设想。1962年6月,他正式向化学界公布了自己的实验报告,震动了化学界。持续70年之久的关于稀有气体在化学上完全惰性的传统说法,从实践上被推翻了,开辟了一个稀有气体化学的新天地。

科学是人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过程,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真理。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特点的知识,在1962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事实说明科学知识(包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科学理论)是是科学家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或进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只是科学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也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和发展。知识的发生和创造,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成果。科学家,在认识、研究客观世界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作出某种假设,而后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有根据的资料,证据,证实或证伪所作的假设,经过分析、归纳和论证得出问题的答案、结论。如果所得到答案、结论,经过人们的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被大众所公认,就成了所谓的科学知识。 “稀有气体是化学惰性的”是1962年前,人们公认的知识,此后,在科学家获得新的证据面前,这个结论被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稀有气体也能形成含有化学键的化合物” 成为人们公认的知识。科学的本质是人们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科学是建立在真实的证据基础上,因此科学才能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不断丰富、充实、更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