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觀經要義鈔卷四_六

(2023-02-05 17:06:57)
分类: 三经部
  三、得益分: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得益一门义通正、流,今此得益在二中间,兼两向故,别立一科。得益有三:韦提、侍女、诸天,于中,见弘愿实体、得弘愿实益者,韦提是也,是为正益。又如侍女,虽同闻见,以机缘未熟故,不能得弘愿益,发心愿生,位居要门。如下上品说,但发道心之类也,是为傍益。又如诸天发心,机缘犹疏,位居圣道故,但云“发心”,不论得生,如《大经》得益,三乘不同,是为转益,一音各解,得益不同,皆随机缘。
  “说是语时”者,《疏》分七科,初、牒前起后,总标上来所说,起下得益之相。
  《传通》云:“问:夫人楼观已终,未闻后说,仅见三尊,即得无生,若尔,佛语之文何通始终?答:夫人得忍之处虽在第七观初,佛语之言通指一经,斯乃举总显别而已,诸经得益亦同此说。”
  “韦提希”等者,二、明能闻法人。
  《传通》云:“问:光台现国以前未闻佛说,何云闻佛说后见极乐也?答:闻佛说者,总举闻经,应时已下总举所见,斯乃正明闻见和合,即得法忍,非是分别闻见前后。”
  “应时即见”等者,三、明光台见土,“应时即”之言通“得见佛身”等句,指闻说时,光台见土虽在说前,同是今经之一时,故总云“应时”。
  问:夫人得益正在七观见佛之时,何举光台见土耶?
  答:光台见土虽未得忍,由彼见故,能成七观得忍阶梯,故七观《疏》云:“序临净国,喜欢无以自胜,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更益”之字深思可解。
  “得见佛身”等者,四、明见佛得益,正指第七观初。
  “心生欢喜”者,知见本佛除苦法体之心相,乃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而欢喜爱乐也,是名“广大难思庆心”。本愿成就说“信心回向”,其义全同。
  “叹未曾有”者,彰喜之至极也。
  “廓然大悟”等者,示得益相,元照云:“豁然大悟,破无明也;逮无生忍,证法性也。”
  今依一家意者,领得一实真如妙理究竟圆满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说云“廓悟无生”。“心生”等二句示心相,“廓然”等二句显体德。
  问:韦提、未来得益无二,廓悟无生心相可齐耶?
  答:明信佛智,全领佛德,无明全尽,万德圆满,等觉、下品毫无差别,韦提、未来何有差异!然至了知无生妙理,则智愚、凡圣不得无异,如《论注》云“知生无生当上品上生,下下品人即取实生”,虽齐愿生,凡圣不同,今日凡夫妄见,岂同上圣之观解乎!(如龙天二士,达无生理愿生,何同凡下取实生乎!)而虽智愚各别,齐领法体也一。譬如得如意珠,盲者摸而知之,翳者笼笼而见,明者分明看取,所见虽异,得宝者一,珠德亦无增减。今亦如此,弥陀名号无生妙理,吾曹耳闻不见其理,龙天分知,若生彼国证无生,则了了知见。所见妙理显昧虽异,所得无上体德无二,法体万德无增减故,韦提、未来准例可知,故偈云“与韦提等获三忍”。
  “五百侍女”等者,五、明侍女发愿,〈散善义〉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此意也。
  “世尊悉记”等者,六、侍女得记。记有二种:一、记往生,二、记三昧。
  “无量诸天”等者,七、诸天发心,《疏》云云。

  四、流通分七,一、明请发由: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疏》云:“流通有二:一、明王宫流通,二、明耆阇流通。”又云:“五、就耆阇会中,亦有其三”等,耆阇一分是别会,而亦流通于异处传说,故就四事别(时主处众)则为两会,以传持说则属流通。《疏》释存两义,如应思之。
  “尔时”等者,明请发由。《传通》云:“阿难请发,为佛答由,请发即由,持业释也,之者语助也。”《楷定》亦同。请问有二:一、问一经立名,二、问受持宗要。

  二、明答第一问: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经名有二,初约定善观门,后约教法利益。约利益中,“净除业障”是灭罪益,“生诸佛前”是得生益,灭罪、得生虽泛通定散,其意别在念佛,三品灭罪是净除之相,生诸佛家即生诸佛前。
  《疏》云:“又能依经起行,三障之云自卷。”
  “依经起行”者,〈序分义〉释“说清净业”云:“又言清净者,依下观门,专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净也。”唯信佛语,决定依行,云“依经起行”。
  “三障云”者,《传通》解为日观三云,今曰:不然,“三障”者指惑业苦三道,《礼赞》所谓“断除三障”是也。
  “自卷”者,显法德自然,不劳伏断等修治,专心念佛自然消除故。

  三、明答第二问: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疏》云:“三、从汝当受持已下,答前后问云何受持一句。”
  《楷定》云:“言已下者,意通诸句,乃至付属持名正答云何受持故也。”
  “受持”之义泛通观、念,其要独在念佛,已下诸文即显其义。先设比校,示定观胜;次叹念佛,显其超绝。付属持名以结极要,受持之法要正在于此矣。

  四、明比校显胜: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先定散比校,以显观门胜,是约一经显说,乃应上第一经名。(就观立名)此中有四:
  “行此”等者,一、总标牒定善。
  “现身”等者,二、明观利益。
  “若善”等者,三、对上“行此三昧者”更举散善但闻一机,故《疏》云“明重举能行教之机”。
  “但闻”等者,四、正比校显胜,对散机但闻益,显定善观门胜。
  “何况忆念”者,即指观佛三昧行,对彼但闻故,说云“忆念”,《疏》云“正念归依”。《传通》云:“观察不忘,故云正念;心归弥陀,志期往生,故云归依云云。”如定善日观《疏》云“一归依一正念”是也。

  五、显念佛超绝: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问:“若念佛者”之言似承“何况忆念”之句,《疏》释何为专念佛名之义耶?
  答:卒见文相一往如难,然据付属文意,推捡今文说意,“念佛”之言虽通观、念,能说之意正在称念。所以者何?夫叹法益者,为付属要法,今正说已竟,将付属法要,故先叹法益而付所叹法。然其所付属独在持名一法,定散诸善终就所废,明知所叹要法正在弘愿念佛,若不然者,何可叹所废之观念而付属非要之持名乎!“念佛”言通,观称义别,上约观念说“忆念”,今约称念云“念佛”,据义定文,是今师之达见,唯可仰信而已。是以流通分中,依义分别则为三节:初、定散比校显观门益,次、对彼定善显念佛最胜,后、定散俱废独付属念佛,是为终极。
  “若念”等者,显念佛利益最胜超绝。于中有二:初、现益,后、当益,此自应上第二经名,(就益立名)其现益即净除业障之德,其当益即彼生诸佛前是也。此中五科,如《疏》。
  “当座”等者,明当益。“坐道场”者,即指极果。“生诸佛家”者,言生彼土也,言当坐道场,以生诸佛家故之意也。

  六、明付属持名号: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从序分至上六品,广说定散诸行,是为实施权;至下三品,始彰念佛利益,是开权显实;今来此文,废定散行,独付持名,即是废权立实。一经宗致于此究竟,二尊正意于此明着,故《疏》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汝好持是语”者,直劝受持。
  “持是语者”等者,正示受持法,云何受持?一向专称,是其持相。若约信则信乐受持,若约行则专称佛名,即是本愿三信十念。今对诸行故,义主称名,故释云“一向专称”也。

  七、明闻法欢喜: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五、耆阇会: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及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耆阇一会亦有三分:
  “尔时”等三句是其序分。
  “尔时阿难”等者,是其正宗。“说如上事”者,总指王宫一会,王宫三分还成今之正说。
  “无量诸天”等者,是其流通,此中唯举杂类众,上云“广为大众”者,正约三乘众,今举杂众,彼此互显耳。
  上来两会,若主王宫,则此会为流通分;若主此会,则王宫为序分,彼此相对,以成两会,故云“两会正说”。然今经正主王宫,耆阇一分是其流通也。
  上来略述旧闻,聊拟解释而已。遇哉!吾曹,宗师楷定,圣旨无藏;高祖精判,宗义可掬;吾门古老,勤为解释,殷勤指示,方隅不迷。呜呼!何幸,蒙此法泽,要路得津,深可庆叹哉!

观经要义钞四大尾













  三、得益分: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廓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得益一門義通正、流,今此得益在二中間,兼兩向故,別立一科。得益有三:韋提、侍女、諸天,於中,見弘願實體、得弘願實益者,韋提是也,是為正益。又如侍女,雖同聞見,以機緣未熟故,不能得弘願益,發心願生,位居要門。如下上品說,但發道心之類也,是為傍益。又如諸天發心,機緣猶疎,位居聖道故,但云「發心」,不論得生,如《大經》得益,三乘不同,是為轉益,一音各解,得益不同,皆隨機緣。
  「說是語時」者,《疏》分七科,初、牒前起後,總標上來所說,起下得益之相。
  《傳通》云:「問:夫人樓觀已終,未聞後說,僅見三尊,即得無生,若爾,佛語之文何通始終?答:夫人得忍之處雖在第七觀初,佛語之言通指一經,斯乃舉總顯別而已,諸經得益亦同此說。」
  「韋提希」等者,二、明能聞法人。
  《傳通》云:「問:光臺現國以前未聞佛說,何云聞佛說後見極樂也?答:聞佛說者,總舉聞經,應時已下總舉所見,斯乃正明聞見和合,即得法忍,非是分別聞見前後。」
  「應時即見」等者,三、明光臺見土,「應時即」之言通「得見佛身」等句,指聞說時,光臺見土雖在說前,同是今經之一時,故總云「應時」。
  問:夫人得益正在七觀見佛之時,何舉光臺見土耶?
  答:光臺見土雖未得忍,由彼見故,能成七觀得忍階梯,故七觀《疏》云:「序臨淨國,喜歡無以自勝,今乃正睹彌陀,更益心開悟忍。」「更益」之字深思可解。
  「得見佛身」等者,四、明見佛得益,正指第七觀初。
  「心生歡喜」者,知見本佛除苦法體之心相,乃知是實相身,是為物身,而歡喜愛樂也,是名「廣大難思慶心」。本願成就說「信心回向」,其義全同。
  「歎未曾有」者,彰喜之至極也。
  「廓然大悟」等者,示得益相,元照云:「豁然大悟,破無明也;逮無生忍,證法性也。」
  今依一家意者,領得一實真如妙理究竟圓滿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說云「廓悟無生」。「心生」等二句示心相,「廓然」等二句顯體德。
  問:韋提、未來得益無二,廓悟無生心相可齊耶?
  答:明信佛智,全領佛德,無明全盡,萬德圓滿,等覺、下品毫無差別,韋提、未來何有差異!然至了知無生妙理,則智愚、凡聖不得無異,如《論註》云「知生無生當上品上生,下下品人即取實生」,雖齊願生,凡聖不同,今日凡夫妄見,豈同上聖之觀解乎!(如龍天二士,達無生理願生,何同凡下取實生乎!)而雖智愚各別,齊領法體也一。譬如得如意珠,盲者摸而知之,翳者籠籠而見,明者分明看取,所見雖異,得寶者一,珠德亦無增減。今亦如此,彌陀名號無生妙理,吾曹耳聞不見其理,龍天分知,若生彼國證無生,則了了知見。所見妙理顯昧雖異,所得無上體德無二,法體萬德無增減故,韋提、未來准例可知,故偈云「與韋提等獲三忍」。
  「五百侍女」等者,五、明侍女發願,〈散善義〉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此意也。
  「世尊悉記」等者,六、侍女得記。記有二種:一、記往生,二、記三昧。
  「無量諸天」等者,七、諸天發心,《疏》云云。

  四、流通分七,一、明請發由: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疏》云:「流通有二:一、明王宮流通,二、明耆闍流通。」又云:「五、就耆闍會中,亦有其三」等,耆闍一分是別會,而亦流通於異處傳說,故就四事別(時主處眾)則為兩會,以傳持說則屬流通。《疏》釋存兩義,如應思之。
  「爾時」等者,明請發由。《傳通》云:「阿難請發,為佛答由,請發即由,持業釋也,之者語助也。」《楷定》亦同。請問有二:一、問一經立名,二、問受持宗要。

  二、明答第一問: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經名有二,初約定善觀門,後約教法利益。約利益中,「淨除業障」是滅罪益,「生諸佛前」是得生益,滅罪、得生雖汎通定散,其意別在念佛,三品滅罪是淨除之相,生諸佛家即生諸佛前。
  《疏》云:「又能依經起行,三障之雲自卷。」
  「依經起行」者,〈序分義〉釋「說清淨業」云:「又言清淨者,依下觀門,專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淨也。」唯信佛語,決定依行,云「依經起行」。
  「三障雲」者,《傳通》解為日觀三雲,今曰:不然,「三障」者指惑業苦三道,《禮讚》所謂「斷除三障」是也。
  「自卷」者,顯法德自然,不勞伏斷等修治,專心念佛自然消除故。

  三、明答第二問: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疏》云:「三、從汝當受持已下,答前後問云何受持一句。」
  《楷定》云:「言已下者,意通諸句,乃至付屬持名正答云何受持故也。」
  「受持」之義汎通觀、念,其要獨在念佛,已下諸文即顯其義。先設比校,示定觀勝;次歎念佛,顯其超絕。付屬持名以結極要,受持之法要正在于此矣。

  四、明比校顯勝: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先定散比校,以顯觀門勝,是約一經顯說,乃應上第一經名。(就觀立名)此中有四:
  「行此」等者,一、總標牒定善。
  「現身」等者,二、明觀利益。
  「若善」等者,三、對上「行此三昧者」更舉散善但聞一機,故《疏》云「明重舉能行教之機」。
  「但聞」等者,四、正比校顯勝,對散機但聞益,顯定善觀門勝。
  「何況憶念」者,即指觀佛三昧行,對彼但聞故,說云「憶念」,《疏》云「正念歸依」。《傳通》云:「觀察不忘,故云正念;心歸彌陀,志期往生,故云歸依云云。」如定善日觀《疏》云「一歸依一正念」是也。

  五、顯念佛超絕: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問:「若念佛者」之言似承「何況憶念」之句,《疏》釋何為專念佛名之義耶?
  答:卒見文相一往如難,然據付屬文意,推撿今文說意,「念佛」之言雖通觀、念,能說之意正在稱念。所以者何?夫嘆法益者,為付屬要法,今正說已竟,將付屬法要,故先嘆法益而付所嘆法。然其所付屬獨在持名一法,定散諸善終就所廢,明知所嘆要法正在弘願念佛,若不然者,何可嘆所廢之觀念而付屬非要之持名乎!「念佛」言通,觀稱義別,上約觀念說「憶念」,今約稱念云「念佛」,據義定文,是今師之達見,唯可仰信而已。是以流通分中,依義分別則為三節:初、定散比校顯觀門益,次、對彼定善顯念佛最勝,後、定散俱廢獨付屬念佛,是為終極。
  「若念」等者,顯念佛利益最勝超絕。於中有二:初、現益,後、當益,此自應上第二經名,(就益立名)其現益即淨除業障之德,其當益即彼生諸佛前是也。此中五科,如《疏》。
  「當座」等者,明當益。「坐道場」者,即指極果。「生諸佛家」者,言生彼土也,言當坐道場,以生諸佛家故之意也。

  六、明付屬持名號: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上從序分至上六品,廣說定散諸行,是為實施權;至下三品,始彰念佛利益,是開權顯實;今來此文,廢定散行,獨付持名,即是廢權立實。一經宗致於此究竟,二尊正意於此明著,故《疏》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汝好持是語」者,直勸受持。
  「持是語者」等者,正示受持法,云何受持?一向專稱,是其持相。若約信則信樂受持,若約行則專稱佛名,即是本願三信十念。今對諸行故,義主稱名,故釋云「一向專稱」也。

  七、明聞法歡喜: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五、耆闍會: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及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耆闍一會亦有三分:
  「爾時」等三句是其序分。
  「爾時阿難」等者,是其正宗。「說如上事」者,總指王宮一會,王宮三分還成今之正說。
  「無量諸天」等者,是其流通,此中唯舉雜類眾,上云「廣為大眾」者,正約三乘眾,今舉雜眾,彼此互顯耳。
  上來兩會,若主王宮,則此會為流通分;若主此會,則王宮為序分,彼此相對,以成兩會,故云「兩會正說」。然今經正主王宮,耆闍一分是其流通也。
  上來略述舊聞,聊擬解釋而已。遇哉!吾曹,宗師楷定,聖旨無藏;高祖精判,宗義可掬;吾門古老,勤為解釋,慇懃指示,方隅不迷。嗚呼!何幸,蒙此法澤,要路得津,深可慶歎哉!

觀經要義鈔四大尾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