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要義鈔卷三_一
(2023-01-05 21:39:05)分类: 三经部 |
观经要义钞三
丰前
月珠 著
六、宝楼观十一,初、牒前起后:
众宝国土
此观立名,经名“总观”,是约观成。若依观想,正观宝楼,楼观成则依报总现,总观必由楼观而成,是以《疏》约观想,名“楼观”,以显总观成就之所以也。
“众宝国土”者,总牒上三观所说国土,显宝楼所住地界,故科云“牒前起后”。又“众宝国土”之言总摄依报,故亦存总举观名义。
二、明宝楼住处:
一一界上
树池围绕以为分域,是为一界,宝楼在中,处处宝楼一一皆然,故云“一一界上”,乃示宝楼住处。
三、明宝楼数:
有五百亿宝楼阁
是标一界上之数。
四、明阁内庄严: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五、明楼外庄严: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天宝幢”者,《新记》云:“案《弥勒上生经》云: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是也。”
六、明乐音说法: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七、显观成相: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言“此想成已”者,指楼观成处。
“名为粗见”者,示诸相总现依报六观,此观为终,此观成则总见依报,故言“名为”等。
观门之次第,前前不具后后,后后必具前前,后观成则前境随现,今乃依报结观,故名为“总观”。
言“粗见”者,元照解为思惟,以次下“若见此者”文为正受,四明约正受解。又今《疏》末释诸说不同,或约思惟,或约正受,思正二义俱有所妨。
今曰:向地观说“粗见”者,对正受了见,彼思正并说,以粗了分别故。今言“粗见”者,对彼土妙境,谓安养庄严唯佛自境,假令化土亦是不可思议,凡夫浅识,岂得周悉!虽正受了见,唯见一分而已,今六观成处,仅见净境之分,故说为“粗见”也。
“宝树宝地宝池”者,此中略宝楼者,宝楼即今观之境,观成总现,理在绝言故。
八、总结观名: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九、结前起后:
若见此者
十、明利益:
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灭罪、得生二益,如文。
十一、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七、华坐观十九,一、明敕听许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敕听许说”者,《楷定》云:“问:今此许说为酬何请?若言酬上别行请者,前已许竟,何更许之?若言酬前示观请者,日观等不答其请耶?答:两处敕许皆酬上请云云。”
今曰:示观敕许虽佛意通正报观,其语局约依报,能请韦提亦未知有佛观,今说六观已,欲开佛观,故重敕许,令谛听审受,则应前别行请也,是约显诠。若依隐彰,欲显出弘愿实体,示现无生胜益,以通畅悲怀故,殷勤敕许,劝发流通,以表其意。
“除苦恼法”者,《疏》云:“三、明佛为说华坐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除苦恼法”之言总通佛观,《疏》约初,故言“华坐观法”,其意遍通也,是亦约显说文相。若依密意,则火坑欲入,是为苦恼;弘愿法体,是为除法。
二、劝发流通: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三、明弥陀应现: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今《疏》解释不同诸师。
先如净影,彼《疏》意:从华坐观至三辈观,后十观中文别为四:一、佛对阿难及韦提希敕听许说,辨劝传持;二、由佛劝韦提求见故,令彼佛菩萨俱现;三、由彼观韦提设礼,仰荷佛力,为物启请。四、因其请如来为说后十观法。(已上天台大同)此中韦提求见者,经中无文,世尊唯说分别解说除苦恼法,韦提何以知是佛观而求见佛乎!复云“令彼佛菩萨现”者,以三尊来应为释尊令现,是亦无文,何可例同光台现土乎?
又如嘉祥者,彼《疏》云:“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下,第三、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现韦提希前,所以佛菩萨现其人前者,为观之境,彼将欲作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观,是故佛及二菩萨现其人前,作观之境界也。”此意解“说是语时”等文,言韦提欲观佛身二菩萨故,三圣现前作观境者,夫人未知佛观,何有见佛之意乎!复对之下诸观,三尊身相坐立既别,何可成观境乎?
此等诸说虽有少异,该而言之,以三尊来应为夫人致请之由序者一也,其意光台现土起依报六观,今亦现佛正报观起,是以诸师分节经文,从“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已来,总为正报观之由序,而不属第七观也。
今师不然,据一经文义属之七观中,简诸师为由序之义,以开显弘愿别意,谓今此一段对之序分,如上光台,佛先现土,夫人发请,许说次之。今文不然,许说在初,三尊来应,夫人见已,更请观门。若以三圣来应为观门由序,则宜在许说前而现,先既许说,何别须由序;复既许观门说,何待致请乎!若必待致请而说者,何预许说乎!若欲成由序,则须先现、次请、后许,经文反之,何成由序之义乎!故净影云“韦提求见,令佛菩萨现”,嘉祥云“三尊现前,作观之境界”,其义并不成,明知三尊来应非定观之由序,文相如此。
若依义旨者,《观经》一化为韦提起,夫人得益正在此文,释迦鉴机许说除苦恼法,弥陀应声显彰弘愿真利,见佛得忍,能事方足,正宗之为正宗,正在于此,岂为观门之由序而可乎!是以今师深体经意,属之正说,开显二尊郢匠妙旨,辨明显彰弘愿正意,观念两宗,废立隐显,皆从此而立也。
“说是语时”者已下分七,今初,明告命时。《疏》云:“言说是语时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一、明告劝二人时也。”“说是语时”句正指告劝时,而彰本佛来应,是故若约事实,则三尊来应在此一时,次下六科总摄此中,是故《疏》牒此一句,云“正明”等。若约文相,则此文正明告劝时,故亦安七科之初。
“无量寿佛”者,《疏》云:“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无量寿佛”者,标应现体故,指无量寿佛云“应声即现”。言“证得往生”者,示应现由,应现全体即是证得往生,释尊许说言“除苦恼法”,本佛应声即现,证明除苦之法体即“我身”,是故云“证得往生”。(除苦之实正在得生)〈玄义〉云“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能人自现彰摄生之愿意,即是弘愿法之全现也。
“住立空中”者,三、明佛在空立,《疏》明住立意,自成二义:一、表立即得生,二、显立撮即行。初约机得生,表即生益;后约法摄取,示摄益速,以显大悲至极,委如《疏》明。
“观世音”等者,四、明佛侍者,开则一体三尊,合则三尊一体,开合无碍,三一自在。若论能化德相,一体分三尊,主伴具足,随宜摄化故。若约所归本佛,三尊归一体,以一心归一佛,故不事胁士者是也。是以本佛应现具分三尊,故说“侍立左右”;又夫人能归唯在一尊,故言“见无量寿佛已”。
“光明炽盛”者,五、明三尊光明。
“不可具见”者,六、明凡见不具,《疏》释上句约三尊光明,释今句约一佛光,乃显三一无碍义也。
“百千”等者,七、明光绝所比,下文说“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彼约观门,故取喻于天金;今显佛德,故云“不得为比”,是故《疏》中亦约漏、无漏,以显其义。《论注》云:“今日时中金,比佛在世金则不现(乃至)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所以者何?彼土金光绝从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其义是同。
四、明见佛作礼: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此显夫人见佛得益相。
“见无量寿佛”者,佛则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之愿王,不舍本愿来应大悲之法体也,夫人眼见此佛,即领重愿不虚之佛德,是云“见无量寿佛”,与闻其名号之“闻”其义全一也。“已”之言表见之周,上云“不可具见”者,约眼所见相;今云“见已”者,示如实知见义也。
“接足作礼”者,表如实知见之相,即是弘愿如实行相,如龙祖《赞》云“稽首礼”,云“归命礼”,是三业相应之礼,以摄口、意。若对名号,宜云“称名”;今对佛体,故说“作礼”。
五、明领荷佛恩: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疏》云云,夫人自述所见,言“因佛得见”,即是荷恩之义,而自述此事者,欲为物生问故。
六、明为物致请:
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示观缘云:“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今亦请同己见,虽同言“见”,其义大别,彼则要门位中之见,今是弘愿得益之见,言同意别,对映领旨。
夫人既得弘愿胜益,而欲使未来众生亦如我见,是以夫人请问,正在弘愿如实见。然释尊应请,还说华座观法,能请、所请要弘相反,上则许要门说,(除苦恼法显说是要门故)弘愿体彰;(应声即现)今则问弘愿见,(为未来请见佛,欲同己见故)要门观起,(欲观彼佛者等)是今经隐显之根基,密意之时露者也。谓既请弘愿见,还说要门观,是故其要门中必含弘愿密意,若不然则何应夫人所问,二尊许应其义亦然,密意所蕴,思而可知。
七、明总告许说: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
“佛告韦提”者,告命言局夫人,意通未来,(日观初云“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今亦可必然故)故云“总告”也。
“欲观”等者,语是劝发,意含许说,佛将起说,言“欲观”等故。
“当起想念”者,指次教观方便文。
八、明教观方便:
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此句与上树观说“作七重行想”其意相同,故云“教观方便”,次句云“令其莲华”等,“令”之一字即含其意。
九、明宝华庄严: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
经文至简,义旨难晓.《如是解》意:从“令其莲华”至“四千光明”明观想,“了了分明”等示观成。又“华叶小者”已下唯约观想说,若具说之,须一一之观想皆说其观成,经文从略,于初示观成,以令通次下一一观想,是故明观仪,文云:“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既制杂观,而云“一一观之,皆令分明”,一一观想皆具观成。例如像观中了见佛像,后更作二大士观,是以《疏》中于今文下明次第观,云“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等,即其意也。(已上《如是解》意)佳矣。
“一一”等者,具明叶色、叶脉及脉光,如文。
十、辨观成相:
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承次上宝华庄严,辨其观成相也。
十一、明华叶庄严: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上明色、脉、光三相,泛通大小,今别就其小者明之,此叶亦具上三相,而其小者也,故简言“华叶小者”,是应初入机,此中细分有六,如文。
十二、台上庄严: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台”者,《如是解》云:“元照云:莲心也。如湛为承华之台者非也。次经文云‘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故,若为承华之台,此义不便也。”
“释迦”等者,示台体;“此莲”等者,明庄严。于中,“八万”之言通下四宝,“以为交饰”句亦通四宝。于四宝中,初三是台上庄严,真珠之一则为宝网,《舟赞》云:“八万金刚台上布,真珠宝网覆华笼。”
十三、明幢上庄严: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疏》云“幢上”者,若准经文,则可前一节名华台庄严,今此一段名台上庄严。然《疏》云“台上、幢上”者,台体为“台”,台面为“上”。“释迦”等是台体,“八万”等是台面之庄严,台之与上合云“台上”。“幢上”亦然,“自然”等是幢体,“幢上”等是幢面之诸相故。
十四、明珠光德用: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细节五科,初三自国,后二他方。
初中,“八万四千异种金色”者,《传通》云:“金有多种,色亦不同,谓阎浮金、紫金、黄金等也。”
约他方中,第四是总标,第五是别明。
“或为”等者,变作无量,略举台、网、云而例诸余,《疏》文更加宝乐,以示其意。
十五、明总结观名: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上来广明坐想竟,故总结观名,次下诸文是重说而属总结。
十六、明愿力所成: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如此妙华”者,指上华台,“妙”之言名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名为“妙”。
在果推因,故言“是本”。
“愿力所成”者,正明华坐得成所由,其愿力者总指四十八愿,下说“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今亦然,非别指一愿,四十八愿相即无碍,能成圆融自在果德,说言“愿力所成”。是以《大经》所说本誓,显今经所明果德,说出于此,义通诸观,一一庄严无非愿力。(今师处处发愿力义皆基于此)是云“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要门机虽分知,犹未能达其实,唯弘愿人,独契其实,是故若约二机所见,能成愿力亦通真假。又下杂想观云:“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彼约能观,亦通真假,然所观境相本是愿力,能观得成亦依愿力,是以观机数观不舍,则知能所皆是愿力,既知愿力,机功自亡,愿力独立,自然得转入弘愿海,是为异方便观门也。
十七、重显观仪: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如是解》云:“经前文虽略说观想及观成义,未具辨其仪则,此要观而境广故。今重详上略说经意,示观想观成仪则。”此中,初二句欲明观仪,先劝观想,“不得”以下正明观仪。
十八、明观成利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疏》云:“正明结观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经》“此想成者”句结观成相,“灭除五万”等者,显修观益。若具言之,应言明结观成相,显观利益,大科约观成,子段就观益,其义互成。
十九、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觀經要義鈔三
豐前
月珠 著
六、寶樓觀十一,初、牒前起後:
眾寶國土
此觀立名,經名「總觀」,是約觀成。若依觀想,正觀寶樓,樓觀成則依報總現,總觀必由樓觀而成,是以《疏》約觀想,名「樓觀」,以顯總觀成就之所以也。
「眾寶國土」者,總牒上三觀所說國土,顯寶樓所住地界,故科云「牒前起後」。又「眾寶國土」之言總攝依報,故亦存總舉觀名義。
二、明寶樓住處:
一一界上
樹池圍繞以為分域,是為一界,寶樓在中,處處寶樓一一皆然,故云「一一界上」,乃示寶樓住處。
三、明寶樓數:
有五百億寶樓閣
是標一界上之數。
四、明閣內莊嚴: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五、明樓外莊嚴:
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天寶幢」者,《新記》云:「案《彌勒上生經》云:兜率天宮有五大神,第一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墻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鼔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是也。」
六、明樂音說法:
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七、顯觀成相:
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言「此想成已」者,指樓觀成處。
「名為粗見」者,示諸相總現依報六觀,此觀為終,此觀成則總見依報,故言「名為」等。
觀門之次第,前前不具後後,後後必具前前,後觀成則前境隨現,今乃依報結觀,故名為「總觀」。
言「粗見」者,元照解為思惟,以次下「若見此者」文為正受,四明約正受解。又今《疏》末釋諸說不同,或約思惟,或約正受,思正二義俱有所妨。
今曰:向地觀說「粗見」者,對正受了見,彼思正並說,以粗了分別故。今言「粗見」者,對彼土妙境,謂安養莊嚴唯佛自境,假令化土亦是不可思議,凡夫淺識,豈得周悉!雖正受了見,唯見一分而已,今六觀成處,僅見淨境之分,故說為「粗見」也。
「寶樹寶地寶池」者,此中略寶樓者,寶樓即今觀之境,觀成總現,理在絕言故。
八、總結觀名:
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九、結前起後:
若見此者
十、明利益:
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滅罪、得生二益,如文。
十一、辨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七、華坐觀十九,一、明勅聽許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
「勅聽許說」者,《楷定》云:「問:今此許說為酬何請?若言酬上別行請者,前已許竟,何更許之?若言酬前示觀請者,日觀等不答其請耶?答:兩處勅許皆酬上請云云。」
今曰:示觀勅許雖佛意通正報觀,其語局約依報,能請韋提亦未知有佛觀,今說六觀已,欲開佛觀,故重勅許,令諦聽審受,則應前別行請也,是約顯詮。若依隱彰,欲顯出弘願實體,示現無生勝益,以通暢悲懷故,慇懃勅許,勸發流通,以表其意。
「除苦惱法」者,《疏》云:「三、明佛為說華坐觀法,但能住心緣念,罪苦得除。」「除苦惱法」之言總通佛觀,《疏》約初,故言「華坐觀法」,其意徧通也,是亦約顯說文相。若依密意,則火阬欲入,是為苦惱;弘願法體,是為除法。
二、勸發流通:
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三、明彌陀應現: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今《疏》解釋不同諸師。
先如淨影,彼《疏》意:從華坐觀至三輩觀,後十觀中文別為四:一、佛對阿難及韋提希勅聽許說,辨勸傳持;二、由佛勸韋提求見故,令彼佛菩薩俱現;三、由彼觀韋提設禮,仰荷佛力,為物啟請。四、因其請如來為說後十觀法。(已上天台大同)此中韋提求見者,經中無文,世尊唯說分別解說除苦惱法,韋提何以知是佛觀而求見佛乎!復云「令彼佛菩薩現」者,以三尊來應為釋尊令現,是亦無文,何可例同光臺現土乎?
又如嘉祥者,彼《疏》云:「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下,第三、無量壽佛及二菩薩現韋提希前,所以佛菩薩現其人前者,為觀之境,彼將欲作無量壽佛及二菩薩觀,是故佛及二菩薩現其人前,作觀之境界也。」此意解「說是語時」等文,言韋提欲觀佛身二菩薩故,三聖現前作觀境者,夫人未知佛觀,何有見佛之意乎!復對之下諸觀,三尊身相坐立既別,何可成觀境乎?
此等諸說雖有少異,該而言之,以三尊來應為夫人致請之由序者一也,其意光臺現土起依報六觀,今亦現佛正報觀起,是以諸師分節經文,從「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已來,總為正報觀之由序,而不屬第七觀也。
今師不然,據一經文義屬之七觀中,簡諸師為由序之義,以開顯弘願別意,謂今此一段對之序分,如上光臺,佛先現土,夫人發請,許說次之。今文不然,許說在初,三尊來應,夫人見已,更請觀門。若以三聖來應為觀門由序,則宜在許說前而現,先既許說,何別須由序;復既許觀門說,何待致請乎!若必待致請而說者,何預許說乎!若欲成由序,則須先現、次請、後許,經文反之,何成由序之義乎!故淨影云「韋提求見,令佛菩薩現」,嘉祥云「三尊現前,作觀之境界」,其義並不成,明知三尊來應非定觀之由序,文相如此。
若依義旨者,《觀經》一化為韋提起,夫人得益正在此文,釋迦鑒機許說除苦惱法,彌陀應聲顯彰弘願真利,見佛得忍,能事方足,正宗之為正宗,正在於此,豈為觀門之由序而可乎!是以今師深體經意,屬之正說,開顯二尊郢匠妙旨,辨明顯彰弘願正意,觀念兩宗,廢立隱顯,皆從此而立也。
「說是語時」者已下分七,今初,明告命時。《疏》云:「言說是語時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一、明告勸二人時也。」「說是語時」句正指告勸時,而彰本佛來應,是故若約事實,則三尊來應在此一時,次下六科總攝此中,是故《疏》牒此一句,云「正明」等。若約文相,則此文正明告勸時,故亦安七科之初。
「無量壽佛」者,《疏》云:「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無量壽佛」者,標應現體故,指無量壽佛云「應聲即現」。言「證得往生」者,示應現由,應現全體即是證得往生,釋尊許說言「除苦惱法」,本佛應聲即現,證明除苦之法體即「我身」,是故云「證得往生」。(除苦之實正在得生)〈玄義〉云「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能人自現彰攝生之願意,即是弘願法之全現也。
「住立空中」者,三、明佛在空立,《疏》明住立意,自成二義:一、表立即得生,二、顯立撮即行。初約機得生,表即生益;後約法攝取,示攝益速,以顯大悲至極,委如《疏》明。
「觀世音」等者,四、明佛侍者,開則一體三尊,合則三尊一體,開合無礙,三一自在。若論能化德相,一體分三尊,主伴具足,隨宜攝化故。若約所歸本佛,三尊歸一體,以一心歸一佛,故不事脇士者是也。是以本佛應現具分三尊,故說「侍立左右」;又夫人能歸唯在一尊,故言「見無量壽佛已」。
「光明熾盛」者,五、明三尊光明。
「不可具見」者,六、明凡見不具,《疏》釋上句約三尊光明,釋今句約一佛光,乃顯三一無礙義也。
「百千」等者,七、明光絕所比,下文說「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彼約觀門,故取喻於天金;今顯佛德,故云「不得為比」,是故《疏》中亦約漏、無漏,以顯其義。《論註》云:「今日時中金,比佛在世金則不現(乃至)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所以者何?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其義是同。
四、明見佛作禮: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此顯夫人見佛得益相。
「見無量壽佛」者,佛則四十八願攝受眾生之願王,不捨本願來應大悲之法體也,夫人眼見此佛,即領重願不虛之佛德,是云「見無量壽佛」,與聞其名號之「聞」其義全一也。「已」之言表見之周,上云「不可具見」者,約眼所見相;今云「見已」者,示如實知見義也。
「接足作禮」者,表如實知見之相,即是弘願如實行相,如龍祖《讚》云「稽首禮」,云「歸命禮」,是三業相應之禮,以攝口、意。若對名號,宜云「稱名」;今對佛體,故說「作禮」。
五、明領荷佛恩: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疏》云云,夫人自述所見,言「因佛得見」,即是荷恩之義,而自述此事者,欲為物生問故。
六、明為物致請:
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示觀緣云:「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今亦請同己見,雖同言「見」,其義大別,彼則要門位中之見,今是弘願得益之見,言同意別,對映領旨。
夫人既得弘願勝益,而欲使未來眾生亦如我見,是以夫人請問,正在弘願如實見。然釋尊應請,還說華座觀法,能請、所請要弘相反,上則許要門說,(除苦惱法顯說是要門故)弘願體彰;(應聲即現)今則問弘願見,(為未來請見佛,欲同己見故)要門觀起,(欲觀彼佛者等)是今經隱顯之根基,密意之時露者也。謂既請弘願見,還說要門觀,是故其要門中必含弘願密意,若不然則何應夫人所問,二尊許應其義亦然,密意所蘊,思而可知。
七、明總告許說: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
「佛告韋提」者,告命言局夫人,意通未來,(日觀初云「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今亦可必然故)故云「總告」也。
「欲觀」等者,語是勸發,意含許說,佛將起說,言「欲觀」等故。
「當起想念」者,指次教觀方便文。
八、明教觀方便:
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此句與上樹觀說「作七重行想」其意相同,故云「教觀方便」,次句云「令其蓮華」等,「令」之一字即含其意。
九、明寶華莊嚴: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
經文至簡,義旨難曉.《如是解》意:從「令其蓮華」至「四千光明」明觀想,「了了分明」等示觀成。又「華葉小者」已下唯約觀想說,若具說之,須一一之觀想皆說其觀成,經文從略,於初示觀成,以令通次下一一觀想,是故明觀儀,文云:「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既制雜觀,而云「一一觀之,皆令分明」,一一觀想皆具觀成。例如像觀中了見佛像,後更作二大士觀,是以《疏》中於今文下明次第觀,云「既見華葉已,次想葉間眾寶」等,即其意也。(已上《如是解》意)佳矣。
「一一」等者,具明葉色、葉脈及脈光,如文。
十、辨觀成相:
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承次上寶華莊嚴,辨其觀成相也。
十一、明華葉莊嚴: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
上明色、脈、光三相,汎通大小,今別就其小者明之,此葉亦具上三相,而其小者也,故簡言「華葉小者」,是應初入機,此中細分有六,如文。
十二、臺上莊嚴: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
「臺」者,《如是解》云:「元照云:蓮心也。如湛為承華之臺者非也。次經文云『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故,若為承華之臺,此義不便也。」
「釋迦」等者,示臺體;「此蓮」等者,明莊嚴。於中,「八萬」之言通下四寶,「以為交飾」句亦通四寶。於四寶中,初三是臺上莊嚴,真珠之一則為寶網,《舟讚》云:「八萬金剛臺上布,真珠寶網覆華籠。」
十三、明幢上莊嚴:
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疏》云「幢上」者,若准經文,則可前一節名華臺莊嚴,今此一段名臺上莊嚴。然《疏》云「臺上、幢上」者,臺體為「臺」,臺面為「上」。「釋迦」等是臺體,「八萬」等是臺面之莊嚴,臺之與上合云「臺上」。「幢上」亦然,「自然」等是幢體,「幢上」等是幢面之諸相故。
十四、明珠光德用: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細節五科,初三自國,後二他方。
初中,「八萬四千異種金色」者,《傳通》云:「金有多種,色亦不同,謂閻浮金、紫金、黃金等也。」
約他方中,第四是總標,第五是別明。
「或為」等者,變作無量,略舉臺、網、雲而例諸餘,《疏》文更加寶樂,以示其意。
十五、明總結觀名: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上來廣明坐想竟,故總結觀名,次下諸文是重說而屬總結。
十六、明願力所成: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如此妙華」者,指上華臺,「妙」之言名不可思議,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名為「妙」。
在果推因,故言「是本」。
「願力所成」者,正明華坐得成所由,其願力者總指四十八願,下說「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今亦然,非別指一願,四十八願相即無礙,能成圓融自在果德,說言「願力所成」。是以《大經》所說本誓,顯今經所明果德,說出于此,義通諸觀,一一莊嚴無非願力。(今師處處發願力義皆基於此)是云「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要門機雖分知,猶未能達其實,唯弘願人,獨契其實,是故若約二機所見,能成願力亦通真假。又下雜想觀云:「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彼約能觀,亦通真假,然所觀境相本是願力,能觀得成亦依願力,是以觀機數觀不捨,則知能所皆是願力,既知願力,機功自亡,願力獨立,自然得轉入弘願海,是為異方便觀門也。
十七、重顯觀儀: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如是解》云:「經前文雖略說觀想及觀成義,未具辨其儀則,此要觀而境廣故。今重詳上略說經意,示觀想觀成儀則。」此中,初二句欲明觀儀,先勸觀想,「不得」以下正明觀儀。
十八、明觀成利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疏》云:「正明結觀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經》「此想成者」句結觀成相,「滅除五萬」等者,顯修觀益。若具言之,應言明結觀成相,顯觀利益,大科約觀成,子段就觀益,其義互成。
十九、辨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