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期冀是支撑一个人快乐而长久地活着的两翼。“人之初,性本善”,在呱呱落地时,每个人都是晶莹透明的,每颗心都是纯洁无暇的。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年岁的增长,个人的迭宕浮沉、磕磕碰碰纠缠不休,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体验与日俱增。在风尘的浸染中、挫折的打击下,激情一点点地耗尽,热情一点点地减少,锐气一点点地消失,棱角一点点地磨光,心也一点点地变硬,血一点点地变凉,情一点点地变冷,原本柔软善良的心慢慢结茧,原本温馨可人的笑脸渐渐凝固,原本的古道热肠渐渐没心没肺,原本的肝胆相照却同室操戈,原本称兄道弟却反目成仇……
人情冷暖和社会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电影《借刀杀人》中的职业杀手文森性格的扭曲和人性的冷漠就源于缺少童年的温暖和都市人之间的疏离感,就像他一开始对洛杉矶的评价:“有位老人在地铁上突然发病死亡,六个小时之后才被人发现。周围的乘客上上下下,他旁边不停地有人坐下、站起,却没有一个人去注意身边那一动不动的老人。在洛杉矶这个全美第二大、拥有1500万人口的城市,人海茫茫,你、我都不过是其中的一粒微尘,有谁会在乎谁?”最后这个杀手在临死前对的士司机麦克斯说:“我上了地铁,死在这儿,又有谁会注意?”这是一个虚无,孤独的人,反映出他对这个冷漠世界的彻底绝望。
联想到最近发生几件事:一件是屠孩事件。作出这样禽兽之举的42岁男子郑民生,这个曾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被邻居们认为很有孩子缘的好人,曾经“特别喜欢小孩子,附近的小孩子也都喜欢他”的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变为了一个血洗校园的恶魔?情感失意、工作受挫是他制造反社会举止的动机。另一件是申冤事件。一位中年妇女哭诉她年仅8岁的女儿遭人强暴,但案犯至今仍未处理,希望严惩犯罪嫌疑人。但当该妇女看到哭诉无望时,抛下一句狠话:“我女儿的冤屈得不到伸张,如果你们不管,我也会去杀人!”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看到了一开宝马的父女因小事殴打一修自行车的,结果被逼无奈的修自行车的人奋起将该父女杀死;看到了明星们“捐赠门”的失态;看到了暴发户为富不仁的丑态;看到了当权者骄横跋扈的身态……我无语。
如何让寒冷的心得到温暖,如何让孤独的心得到慰籍,如何让失望的人重新扬帆起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主角职业杀手里昂,为人沉默冷酷,但在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温柔善良、天真质朴的心,多年来离群索居的杀手生活令他倍感孤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就是一盆绿色植物---银皇后。但机缘巧合,他遇到了黑色生命中的金色阳光---女孩玛蒂达,她让里昂重温了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了爱的甜美,并且完成了对自身灵魂的救赎。假如没有玛蒂达,不知又有多少无辜之人将命丧黄泉。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个人改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是人生之所幸,社会之所幸!悲剧的发生是偶然的,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哀莫大于心死”,无论是马加爵、赵承熙,还是郑民生,如果这个社会能多给一些公平,多一些关爱,可能不会走到杀戮同类的地步。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帮助、更多的尊重、更多的平台,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情感上;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从精神上,尽社会所能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食者有其物,言者有其道。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里等你”。这句诗表达了爱的信念,这是何等的绝决!但如果一个人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绝望,那将是何等的悲凉?!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来自梁漱溟先生的世纪之问。扪心自问:我们为祛恶扬善尽力了吗?
梦想的旗帜虽已破损,但她仍高高飘扬;追逐的脚步虽已蹒跚,但我还是风雨兼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