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著阅读中锻炼学生分析性、创造性、应用性思维
(2011-12-09 18:57:50)
标签:
宋江中国宋体《红楼梦》《三国演义》教育 |
分类: 教育交流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十条总目的第七条明确提出了阅读方面的发展目标。它要求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总领,体现“学会学习”的现代思想。还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新思维。
一、创建新型阅读模式初探
(一)提供个性化阅读空间
我们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相对集中的名著阅读,分为五个部分:《水浒转》阅读、《三国演义》阅读、《红楼梦》阅读、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1.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强调了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第三条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比如,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我们会给学生一个大的范围,但具体的作品的选择权会完全下放给学生,我们只是提出老师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学生选择的作品有《高老头》、《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哈姆雷特》、《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基本都是这个年龄的学生应该选择的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一部分学生看了作品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就主动换了另外的作品,又开始细细地研读。可见,把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内在的阅读兴趣。
2.从个性化阅读入手,培养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这里的关键是,研究的问题是从既定文本出发,有所发现,有所质疑,还是从某些原则或公式出发?比如:学生在阅读《水浒转》时,就对宋江这个人物提出了质疑。一般的文学评论都是在赞扬宋江,可是这个同学能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并做了非常翔实的考证。他就提出:忠心应该是对君无二心,他开始拒绝入伙后来想着招安,看似衷心耿耿,但为什么利用职务之便,私放晁盖?为什么还在洵阳楼题反诗?可见他的忠是口是心非,只是为了收买人心;信义是友诚真谓之信。但为什么宋江收降了董平、关胜、索超等名将之后,本来答应把头把交椅让给他们坐,可却从来没有实现过这样的承诺?可见他的不信;宋江的孝也极为虚伪,要不怎么他把照顾老父的事都推在宋清身上,自己却占山为王,逍遥自在?可以说,这个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了平时根本不可能发现也不可能想到的问题,这样的阅读真正做到了创造性阅读。
(二)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新型阅读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是主导地位,但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辅导作用,实际上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在进行这五部分阅读时,我们教师做了精心的安排和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据,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在每个阶段不同类型文本阅读之前,我先开出建议阅读的篇目,比如《红楼梦》、《水浒转》、《三国演义》就开出经典精彩的回目;中国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就列出最有名的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然后我们在学生阅读这部分名著之后,进行专门的讲座,讲座时间是两节课,主要围绕这部分名著的重点内容来鉴赏。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阅读这部分名著,从那里入手,该从哪个角度来鉴赏等等。比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讲座时,教师就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小姐中的林黛玉与薛宝衩、丫鬟中的袭人与晴雯的性格特征及造成这种性格特征的背景,那么由此,我们学生在反馈中就学着老师的样子对比分析了薛宝衩与王熙凤,真的是有模有样,声情并茂、绘声绘色,俨然自己是个红学专家。真的很让老师吃惊。那么学生就在反复的听、看、想中对自己手上的名著做了认真的分析、比较、推断等等。五次讲座下来,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文学作品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些同学还进行了更深入的钻研。我相信,这五次讲座对他的终生阅读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为有些同学直到上了高中,作文的主题仍然是对某个作品的延伸,且越来越深刻。
可见,对不同文本的阅读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在指导中不但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而不是只看个热闹,应该渐渐地学会看出门道。教师的职责是“导”而不是“教”。
(三)新型阅读模式的反馈及评价方案
1.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写作应用中的反馈
每部分阅读之后都会有讲座,讲座之后就会让学生反馈一篇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可以说没有限制,想说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你认为有价值说的。也可以算是一项作业。反馈上来之后,教师要做分类处理,哪些学生是谈这个问题的,哪些学生是谈那个问题的,做完分类之后在进行评判,我们的评判不像批改作文那样,病句错字我们会画出来,但不作为重点。我们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文章有没有创建性,有没有“人无我有”的内容,有没有新的、独特的见地等等。所以这样的评判标准也使得学生更注重内容的独特、立意的创新。在反馈回来的文章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很多很棒的文章,有些思想教师都无法企及。这使我们对学生的创造性有了更新的认识。
还是用事实说话吧。在现当代文学阅读反馈中,一个学生对鲁迅的《风波》中的“头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从剪辫子谈起,进而说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某个人的评价也离不开头发,看法很有见地。一位学生在读过《呼兰河传》之后,对作者萧红予以评价,从作品中看出了一代才女的“孤寂与苦闷”。一位同学在读过《围城》之后发出了“围城内外的人”的评论。一位女同学在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之后,对她的作品做了宏观的评判,题目是《风花雪月下的人生百态》,读后你会觉得虽是感想但绝不亚于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文笔更是有张爱玲之感。
这一篇篇如珍宝般的感想着实让教师为之动容,没想到我们的学生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阅读训练会有这么大的长进,也没有想到我们学生中不乏可造之才,更不乏明天的栋梁。这样的学生哪个语文老师不愿倾囊帮助他们呢?
2.新型阅读模式的评价
我们采取了生生互评为主,师生互评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要先挑出入选文章的范围,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评价,通过公正的投票选出学生心目中最后价值的文章,进行讲解和评判。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我们把学生互评出来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每部分的阅读我们都出了相应的作文集,而且尽量避免人员的重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好的地方就进行鼓励。每本作文集大概收录了全年级50多篇的文章,如果翻开这一本本作文集,真的会发现其中的妙处与不平凡。
这是师生心血的结晶,是学生情感的释放,是学生才华的流露,每个学生都保有这些作文集,我相信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这些曾经变成过铅字的作文会鼓励他们学好语文,热爱语文。
这种评价方式正是我们现在新型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这样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鼓励,只有鼓励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可能再一次独立地进行名著阅读。
二、新型阅读模式的畅想及推广
我们是比较特殊的案例,现在每个学校不可能停课进行这么大规模的阅读尝试,所以,我的这种设想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推敲。但是,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大,随着人们意识的更新,我相信这种新型阅读模式并不是空中楼阁。其实通过我们的实践,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
在不久的未来,学生应该坐在课堂里学习自己愿意读的文学作品,让他们的思想在阅读的广阔空间里翱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