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0-10-04 22:44:07)
标签: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课文进行课堂教学 |
分类: 语文乐园 |
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任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非智能因素———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
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表现在教师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这是教学的大忌。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但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这方面,教材本身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发掘和传输了。教师的情感还必须做到真挚、强烈、独特。
二、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功能
1、发掘语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字、词、语、修辞的领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2、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情感体验,那么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文的干瘪。课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因在于语文课文多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 而一节语文课也是教师情感的自然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和谐的情绪、出神入化的讲解、情深意切的语调、恰到好处的手势, 这些都是教与学中间的润滑剂。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 有时还会导致消极对抗, 有意识地扰乱课堂秩序等等, 这样, 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也会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最终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该把自己的爱倾注在课堂上, 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此来感动学生, 抓住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去思考, 去领会, 去学习。
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 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 不能挖苦讽刺, 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应该委婉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当然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和表扬, 给学生以十足的自信和动力, 使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教师寓情于教, 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并被学生所接受, 这是教学的艺术所在。
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最完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们展示出来,以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