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者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去应到自己的学生?
一个女子,一个女研究生用毛巾解决了自己的生命,无论在哪个时代,在哪个国家,这都是个悲剧。
看了“我建议”栏目做的“知识改变命运,杨元元自杀事件辩论”的节目,心情无法平静——
场上,辩论很激烈,时时撞击着火花。嘉宾席上、观众席上直接冲突,但每个人对于杨元元的自杀都无疑有着这样那样的自我代入。尽管大家对于杨元元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都有一个共同关注点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困境。
悲剧的产生都有缘起,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到处充满了坎坷与泥泞,伤心与痛苦。死亡,则是人生最无奈的选择,是最无助的选择,也是最不理智的选择。
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有这样一条准则: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每个人在尊师的教导下,遵循着这一法则,努力着,奋斗着......随着社会的进步,越发觉这一法则,似乎它并不灵验了。它主要是因为,自从九十年代起,国家由实行着定额毕业分配制转入了自由双向选择。人们原根深蒂固思想一时的难以转变,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杨元元,她学了二十来年的知识没有能改变她贫困、弱势、困难的命运。她就是由这种思想所左右:我学到的知识越多,程度越深就应换来得是前程似锦、光彩炫目的那种生活。但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她最起码也算是80后的学生了,更何况也当过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及班干部了,自己也有当家教的经历,更应该明白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社会?而她面对生活的困境与他人的嘲笑,首先没自立。何况在上大学的全是生活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吗?还不大都是农村来的一般家庭或穷苦家庭的。难道他们都选择了逃避现实吗?这就需要个人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需要朋友的沟通;需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我所教的前两届初中毕业生中,有家庭情况差的,迫于无奈早早的进入了社会。元旦期间来看望老师。在交谈之中,我看出孩子的无奈与成熟。历经两年,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人无法改变生活,但生活会改变自己。多么经典的一句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还有这等境界,还要好好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学点知识,力争今后好面对生活,更何况30岁的研究生啊!
看来知识越高的人,善于把自己的看的越高,生活得底线也会提高,一旦达不到要求,他承受能力会随即减弱,有发泄对象者,他会坚强的挺挺;没发泄对象者——自闭者(所谓的自称自强者)他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