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国际化的三个瓶颈
(2010-05-13 17:39:17)
标签:
软件出口万兴软件消费类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产业it |
分类: 行业动态 |
1、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体制。
过去,我国在软件研究与开发上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对自己原始创新能力信心不足,多注重跟踪和模仿,无力从事软件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造成我国信息产业多年来建立在国外公司提供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在软件产业领域受制于人,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在软件产业的再发展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2、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下游,国际影响力较小。
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2009我国软件销售额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4%不倒,相当于美国的1/15,日本的1/4,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周边国家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出口等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爱尔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软件出口额只是印度和爱尔兰的1/7。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3、我国软件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小而散”的特点,没有形成真正的大企业,无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再加上软件企业的独特性,如民营企业居多、产品的无形性、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少、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较大等,使得软件企业在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存在许多障碍,不仅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造成了“小而散”的“手工作坊式”产业分布状态,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重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