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杜甫传》有感

(2022-12-25 21:37:54)
标签:

杜甫

杜甫传

李小龙

分类: 在路上

读《杜甫传》有感

中学时代,虽然背诵了不少杜甫的诗,但是并没有读懂它,更没有读懂杜甫。后来上大学,也没有深入钻研过。再后来,也只是读读那些名篇而已,只不过比中学时代有了不少的感触,觉得杜甫很质朴,又很有力量,耐读。

最近,李老师带小朋友回老家了。我又过起了“单身”生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阅读了。今天读完了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午出门去跑步,脑子里不停地在回想杜甫的一生。尤其读到那句“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我感觉自己的眼泪就要出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杜甫走过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而积极乐观的一生。

冯至先生这本书对杜甫的一生做出了全面的注解。我感到受益匪浅,尤其在瘟疫考验的当下,从杜甫的时代和杜甫的人生中获得启示和力量。杜甫的一生在玄宗、肃宗、代宗时代度过,可谓人生阅历极其丰富,看尽也尝尽了人间疾苦,仍然以博大的胸怀心系人民,并为之奋斗疾呼,几乎忘了自己。那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让人笑中带泪。不论诗才,仅凭这一点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这都是杜甫身后的事了。在杜甫的时代,他的诗几乎没有被同时代的人提起过,与其人生遭遇不无二致,一直被冷落。可是,杜甫从未考虑过这些,从未停止过用诗歌来书写和呼喊,为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国家和人民。正如那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移”。

杜甫一生关心政治,一生锻炼诗篇。冯至先生对杜甫在诗的努力方面的分析给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他说,一方面是字斟句酌、“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方面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向古人和今人虚心学习的态度。这两方面是杜甫把诗作为武器要下的基本功夫,至于诗的灵魂还是他那永不衰谢的政治热情。

除了政治上的热情,杜甫热爱自然。即便在吃不上饭、无处着落的窘迫中,他也对自然报以热情,歌咏自然,借景抒情。杜甫当年被迫离开长安翻越陇山来到秦州(我的家乡,甘肃天水),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段艰辛旅程。后来,到了同谷,最后到了成都浣花溪。这一段旅途可谓艰险,他写下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在成都草堂时他写下了“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足见杜甫的丰富和达观。

杜甫的诗和杜甫的人是合体的,这是他的伟大之所在。他的一生是实践的一生,知行合一的一生。无论遭遇什么不堪,他都抱有“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的精神。我试图穿越千年,回到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看看自己能否在那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像杜甫一样生活下去。难以想象,难以想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千多年过去了,杜甫的诗歌不绝于耳,关于杜甫的研究延绵不绝。这次阅读《杜甫传》,实乃幸运,无论为人,还是作文都是一盏明灯。 

以上是读《杜甫传》后的一些浅薄的感想,更像是一个火苗。大概四年前回老家,与在天水博物馆上班的老同学叙旧,他送我一本《杜甫秦州诗别解》,现在可以读起来了。

 

2022.12.24-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乡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