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见了……

(2018-07-23 12:12: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看见了……

看见了……

        读柴静的《看见》之前,我先是读了《白说》,从新闻人的视角看世界与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他们更加的敏锐,对问题有更加独特的见解,我喜欢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
        柴静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子,我从未看过她主持的节目,所以对于媒体对她的八卦我不想做任何的评价,我只谈这本书,我更想关注的是她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揭露的那些社会事实。
        她的成功是那么的光芒万丈,可在她的成功背后付出的那些艰辛,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淳澈,只需看她的眼睛,我从柴静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关心和博爱。
         面对非典的肆虐,汶川地震的无情,一个曾经很得意的文艺青年在无情的灾难面前,拿起话筒站在灾难的最前沿,用自己的生命去记录那壮烈的一幕幕。或许只有亲近一线的人,才更能体会那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感受。
         有谁会是天生的强者?只有在一次次的面对困难,再与之不断的斗争中,你才会不断的强大。我觉得柴静的成长和强大,不是只单单的站在被采访者的肩膀上,她更多关注的还是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她的选题大多都是社会层面的小众群体。
        她在《看见》的序言”中写到: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的不安呢?是那些边缘性的人和事。内心世界迷茫的孩子们,缺少青春期教育,天真的以为到了另外的世界便可以没有了烦恼,于是集体服毒自杀;同性恋者的自卑,他们隐忍的活着,不被理解的爱恋,甚至对自己也会生出鄙视和唾弃;艾滋病患者的无奈,对活着的渴望,对生命的仰视;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魔爪下,杀夫的女刑犯们,她们是在怎样的情境才举起了屠刀;黑心矿主为了掩盖罪行,不是想办法施救,而是掩埋矿井、毁尸灭迹……社会是由人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层面的表现体,新闻报道关注了社会变革、国家大事,也应该关注个体的变化,或许这些边缘化的人或事反映的只是社会、国家很小的一个问题,但是小问题不关注、不解决,往往却会形成大的隐患。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山西是柴静的家长,她用沉痛的心情叙述家乡环境的变化,曾经的蓝天白云被灰蒙蒙笼罩,人的生存条件已经恶劣到了极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用生命的代价才论证出来的,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一个个采访的对象,一件件触动人心的事,她的每次出发都有她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我只能说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新闻记者认识事物的坐标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她不断的在尝试,在摸索,在创新。总会有不同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重新思索的理由,就这样她一直在路上行走,走一路,想一路。
        读到最后,我的心绪不平,对新闻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世界的变化放在我们的眼前,把自己的青春悬挂在新闻事件背后的角落。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拥有不言乏力不要放弃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