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随笔父亲的“门对子”

(2020-01-10 12:29:15)

散文随笔  父亲的“门对子”

朱少华

 

在老家,过年要张贴的春联叫“门对子”。乡里人们过年,肉可以少买一点,老公鸡也可以少买一只,但在门对子上是绝对不能省钱的,乡里人过年不仅凡是门都要贴“门对子”,就是鸡笼猪圈牛羊角上都是要贴“福”的,而且是再穷都是要贴,否则,就不算一家人家,更不算过年了。不过,也有不贴“门对子”的时候。按照我们故乡的风俗,家里有老人故去,为了表示哀悼,三年不得贴大红的“门对子”,要贴也可以,一是黄表纸的。二是绿色纸张的。因为这两种纸贴在门上实在有碍观瞻,因此,现在家乡的庄户人一般都在三年内不贴“门对子”了。

 

前几年,我父亲故去,刚过了三年,我母亲又故去了。因此,我们家,包括我们几个兄弟的家,都已经六年没贴过“门对子”了。对过年的“门对子”,我们家不仅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更是从来没买过人家写好或印刷出的“门对子”。这都是因为我的父亲本省就是远近闻名的写“门对子”的高手。父亲虽然学历不高,只读了小学三年。但却写了一手好字。而且早年父亲曾在文化系统工作多年,尤其是在文革中,几乎天天帮人家写大字报,为单位写宣传栏,后来虽然下放失去了工作,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却是谁也剥夺不了的了。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会写毛笔字的本就是凤毛麟角,父亲的这手专长就更显得难得宝贵了。

 

每年只要一过腊月二十三“小年”,我们家就热闹了。为了支持父亲为乡亲们写“门对子”,本村几个生产队专门买来了大瓶的墨水,更为父亲记满工分。父亲把我们家的八仙桌拉开,乡邻们也开始购买红纸,父亲就这样按照乡邻们的要求,一边裁纸一边挥毫泼墨了。那时的“门对子”新鲜话语不多,除了几句传统的又没有“毒”的春联外,基本上都是毛主席诗词了。五字最多的就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七字最多的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偶尔也从毛主席的诗词《长征》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选两句,只是有些句子老百姓听不明白,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腾细浪、走泥丸”是什么意思?“熊罴”到底是什么玩意?怎么比“虎豹”还厉害?这些问话常常让父亲哭笑不得。

 

最可笑的还是一些不识字的老人。他们虽然不识字却还要装着有文化的样子,常常要父亲为他们专门“创作”一些更“吉祥”的句子。有一次,父亲为一位本姓的“老长辈”猪圈门上写了一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门对子”。并再三嘱咐,这“门对子”只能贴在猪圈里,牛棚上,千万不要贴在自家大门上了。老头连连点头,谁知回家以后还是把这个“门对子”错贴在自家大门上了。这让本村的一些后生们笑话了很多年。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大队包括远近几个村庄“门对子”几乎都是出自父亲的笔下,我们本庄子的乡邻们更是从来没买过市场上的“门对子”。据说,一些卖“门对子”的商贩也把我们村列为“禁区”。在父亲的“熏陶”下,上了中学的我们兄弟也练起了“门对子”,不过,除了一些“不讲究”的人家外,一般人很少领情。有人甚至说,等你父亲拿不起笔了你才动手吧。

 

上世纪末,我们一家搬离了故乡,记得有一次队长到我们家不无感叹的对我父亲说:“你走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卖‘门对子’的有市场了”。三年前回老家给爷爷扫墓,有乡邻还问我:“你父亲可能写门对子了?”当我说父亲已经故去了。乡邻还不无惋惜的说:可惜了你父亲一手好字了。在俺们这一带,谁也写不过他。

 

父亲故去三年,母亲也故去三年了。这六年来,我家的大门以及儿子的新楼房门上都是空空荡荡。遗憾了六年。今年老伴从购物的赠品中早早留下了几幅春联,春联红彤彤的,字迹漂亮,还有金色的装饰。这样的“门对子”要比父亲当年给乡亲们写的“门对子”不知要华丽多少倍,但我却感到这“门对子”缺少了一点亲切感,甚至冷冰冰的,丝毫没有大年应有的温暖和喜庆,甚至少了点年味。“门对子”要亲手写,就像饺子要亲手包,元宵要亲手赚,各种美味佳肴都是从自家厨房里一盘一盘的做出来,端到桌上。这才更真实,更有成果的喜悦,有家的味道,这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年味吧。我怀念过去的年味,更怀念父亲的“门对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