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力罚烟十条?
(2018-10-09 18:34:20)
扶贫不力
老夔
日前,贵州省贵定县德新镇官方微信公号“多彩德新”发布了一则消息,对两名被问责的网格员分别处以了10至20条“蓝黄香烟”或等价安全食品的处罚。(据10月9日澎湃新闻网)
一些地方在酒桌上,参加喝酒的人员一旦违犯了酒桌上的规矩,常常被处以“罚酒三杯”的责罚。这里有“责”的意思,也有一点“奖赏”的味道。总之就是为了增加酒桌上热闹的气氛,重在一种玩笑,当不得真。但是现在这样的“责罚”被堂而皇之的变通到了严肃的扶贫工作中了,工作不力或产生了某些过失,那就罚烟十条,或罚买水果等若干。再通报一下,就算过关了。工作不力受到问责,这本是一种非常严肃的问题。问责效果和作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扶贫工作的质量问题。如此“罚烟十条”“罚水果若干”能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
这本是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现象,但当地镇政府解释起来却振振有词:施行此种办法,主要是为了慰问老百姓、拉近干群的关系。据当地干部说,在农村做工作,比如开群众会、到老百姓家走访的时候,会以发香烟等方式把群众召集起来,拉近与群众的关系,而苹果通常用于给条件比较困难的农户和留守儿童送温暖,香烟和苹果均用于工作中的开销,购买后交到各个村的作战室。这位负责人还说,“通过灵活一点的方式,比较容易和老百姓打交道”,因此处以同等价值的商品这一处罚,用商品来代替罚款。
这话说的到实在。不得不承认,农村工作却是复杂,要拉近群众关系,把群众能召集甚至吸引到一起,发发香烟,送点水果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应该看到,扶贫工作上一向严肃的政府工作,它需要的是扶贫干部的热情和真诚,需要一颗诚信为老百姓服务的真心。干部见群众就递烟也许能表明是一种虚心,更漳示着一种虚伪。今天有人被“罚烟十条”,有了“工作烟”了,可以见人就递。明天没有工作烟了怎么办?有吸烟嗜好的肯定喜欢,不吸烟的怎么办?绝大部分农村妇女都不抽烟,我们的干部们是不是就不要管她们了?用一根烟就想拉近群众关系,这不是对群众的尊重,更像是在蔑视甚至是亵渎。
“烟茶不分家”素来就是一种私人之间的联谊。而扶贫是一种工作行为,是一项严肃的政府工作。从群众的角度来说,干部们如果能有一片真心真情对待工作,对待老百姓,要比给他们吸再多的烟都有作用。反之,如果两面三刀,对国家政策和群众工作阳奉阴违,即使天天管老百姓烟抽,群众还是不满意。再则,问责干部不仅是“公事”,也是一种责任的惩罚。而像这样分明是把一种严肃的问责工作“娱乐化”了。把问责的“战果”分享给大家,甚至还当成了一种“战利品”。请问,这样的问责谁还能严肃的对待?谁又能从这样的问责中,反思自己?检讨自己?甚至促进自己?
从“罚酒三杯”到“罚烟十条”来看,某些地方在对待扶贫的问题上,不仅缺乏敬畏之心,没有严肃认真的对待,更甚至还在用一种“游戏”的工作作风来看待,来“践行”。难怪日前某地就有村民向社会公开传话,拒绝扶贫干部骚扰。由此可见一些地方还是把群众关系建立在“一根烟”“一箱苹果”的基础上。用这种心态对待扶贫,对待老百姓,怎么能做好扶贫工作?又怎么能拉近群众关系?
贵州一乡镇脱贫工作问责罚买香烟,回应称用于拉近干群关系_搜狐新闻_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