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旧事之一水泥厂的自行车锅碗厂的表造船厂的姑娘满街跑

凤城旧事之一
老鬼
凤台过去的经济支柱主要在河东,如果没有河东的几大厂,用现在的话说,那就完了。据说在鼎盛时,河东有钢铁厂、陶瓷厂、缸厂、水泥厂、采石场、造船厂等。上班的工人有多少,说出来吓死你,十万。整个河东一带山顶山坳里都住满了工人。工人不够,又调来了几所监狱里的犯人。那里日夜车水马龙,漫山遍野灯光。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不停的巡逻。不过,这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些工厂逐渐定型,工人也走上正规化,只保存了造船厂、水泥厂、锅碗厂等,不过,在凤台县经济的地位并没有变。
那时候,河东有一句顺口溜:水泥厂的自行车,锅碗厂的表。造船厂的姑娘满街跑。那时候经济落后,单身汉们为了显摆,吸引女孩子们的注意,上班以后首先就想到的就是买块手表。上海牌的,宝石花的一块要百十块钱,工人们普遍收入都在四十元左右,贵的买不起,就买便宜的中山表,一块三十多块钱。经济实惠,表面上更看不出什么差别。当时锅碗厂的工人主要来自阜阳地区的蒙城、利辛、太和、阜南等县。买一块手表戴在手腕上,走路时还故意把袖子挽的高高的,唯恐别人看不见。曾经还有一个笑话,一个青工本来看不懂手表,虽然买了一块戴在手腕上,也就是个摆设。一天上午有人故意出他洋相,问他几点了?这位青工看不懂又怕别人笑话,只好看看天,又看看表。说大概三点了。惹得一帮工友哄堂大笑。
锅碗厂的手表多,而水泥厂的工人家住凤台县城里的比较多,而且本厂工人有不少在采石场上班,路途比较远,因此水泥厂的工人买自行车的比较多。一到下班,数不清的自行车从厂大门鱼贯而出,一路本想渡口过河,一路奔向家属区,铃声汇集,颇为壮观。
而最具艳福的就是造船厂。造船厂虽然在河东黑龙潭,但其并不属于凤台县,而是“安徽省凤台船厂”,行政级别是正县级,也就是人家的厂长书记是和凤台县的书记县长平起平坐的。这个厂的工人大多数也来自合肥等地,而且大多数都是年轻貌美的大城市姑娘。那时候对于锅碗厂、水泥厂的那些单身汉来说,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娶上一位船厂姑娘当老婆。可惜那时候不仅“狼多肉少”,且船厂的那些大城市的漂亮姑娘根本看不上锅碗厂、水泥厂的这些一说话舌头就打卷的土包子。只是每逢星期天这两个厂的青工就相约上凤台县看电影,要不然就到轮渡那站着看,讲几句俏皮话。而最热闹的就是船厂能放露天电影,哪怕看过无数遍,台词都能背的滚瓜烂熟的《地道战》《地雷战》,放电影的场地上都能挤得水泄不通。而到底这些人气从哪里来?小伙子们都心知肚明。
还有一种最让锅碗厂单身汉羡慕的要死的事情。水泥厂工人自行车多,时不时还有年轻女孩坐上他们的车后座,有人说,姑娘常常就是小伙子的“打气筒”,只要女孩坐上自行车,骑车的小伙子就像上足了发条,不管是上坡还是上县城过沙滩,都会骑速如飞,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让女孩下车的。而船厂的姑娘都来自于大城市,开朗活泼,举止大方,恋人走起路来习惯挽起男人的胳膊,成双成对。而锅碗厂,别说没有自行车,没有姑娘挽胳膊。就是有姑娘,大多数都是来自北方农村,肤色粗造,牙齿发黄,而且动不动就会撒泼骂街,无人敢惹。而且想和这些还没有完全开化的女人谈恋爱几乎不可能。就是有偷偷摸摸相爱的,能在无人之处拉拉手就已经是极限了。想让她们坐男人的自行车,或挽起男人的胳膊,简直是做梦。
想娶船厂姑娘无望,水泥厂的姑娘还不够人家自产自销,锅碗厂的单身汉们就只有回老家相亲了。还别说,不管这些单身汉长得如何,哪怕是歪瓜瘪枣,只要是穿上一身劳动布的工作服,有商品粮户口,回老家相亲一相一个准。而且据说多半还都是“村花”“乡花”甚至是“十里八里一朵花”。但是因为厂里住房紧张,这些人虽然成婚也只能把老婆留在老家,自己在厂里还是单身汉。那种滋味仿佛比单身汉的日子还苦。按照相关规定,这些人每年只有半月的探亲假。老婆也想来,可来厂没有地方住,更没有粮票可以生活。这样一个群体也就是俗称的“一头悠”。而从六十年代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河东锅碗厂、水泥厂包括凤台磷矿,何止成千上万。这里面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更是“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