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红包 公德复苏的“催化剂”
(2012-10-12 05:44:08)
标签:
杂谈 |
让座红包 公德复苏的“催化剂”
朱少华
84岁的老人胡国柱和老伴肖小梅家住株洲市荷塘区新屋街30栋,从2009年5月份就开始老俩口写感谢信给那些让座的人,当时没打红包。今年9月25日开始,老俩口商量着打个红包装上一元钱和一封感谢信就当是给让座人的表彰。如今,他跟老伴打出12个红包,其中9人收了红包,3人不要红包。(据10月11日潇湘晨报)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让座的事情出了不少花边新闻,有让座引来风言风语的,有不让座被人大打出手的,还有为一个座位闹得经官动府的。总之,公交车上让座看是一件小事情,渐渐已经转化成一个社会问题。上公交会不会让座更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争议。而这位84岁的胡国柱老人的行为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么让座就坐,一个红包虽然价值不大,却让久违的乘车公德复苏了。
应该说买票乘公交是所有人的一种基本权利。这个权利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侵犯的。而乘公交应该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也只是一种倡导,一种社会公德,并不具备强制执行的功能。也就是俗称的:可让可不让。甚至是让是人情,不让是本分。正因为是这样以让坐产生的矛盾就接连不断。一些年轻人认为,我也是买票乘车,也没有法律规定,我凭什么要让座?更有一些老弱病残孕者认为,年轻人为我们让座是天经地义的,不让座就是不讲公德,甚至爹妈没教育好,“让我来帮着教育”。
这样的现象貌是都有理,但理由都失充分。我们提倡乘客要自觉为弱势群体让座,但只能说这是一种良好的功德,能做到这种行为的人值得表扬,更应该尊重。要求所有乘客尊重老弱病残孕,为他们让座。同样老弱病残孕也应该尊重让座的乘客。但可惜的是就是这种相互尊重的事情很多人没有做到,更没有一个相互尊重的“介质”,而胡国柱老人倡导的这个“红包让座”几乎是完美的做到了这一切。如果说这种红包把让座染上功利的色彩,不如说这红包就是对让作者的尊重和感谢,因为里面的价值几乎可以不值一提,而红包里装着的尊重和情谊却是无价的。
从胡国柱送出去的红包,有九人收下,三人不要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小的红包对公德复苏的催化作用已经显而易见。有人收下红包,也就是认可了这种是理解和感谢,有人不要红包更是觉得这样举手之劳根本用不着红包感谢。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让座人经过了这样一种形式的“洗礼”,今后再碰到需要让座的情况更会主动想让。二是让座与就坐之间再也不会有矛盾发生了。
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德复苏的“催化剂”。这一个小小的红包胜过千言万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尊重。现在我们的社会公德正在复苏,需要弘扬和催化,更需要一个承载的平台,而这个红包也许正是为这个作用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