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也有“不彭宇”的时候
(2012-06-29 05:45:22)
标签:
杂谈 |
老癸
26日下午,嘉兴市本地论坛上一条网帖掀起“波澜”。发帖人“kate24”称,其朋友王某好心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送到医院,却被老人家属当成了肇事司机。该帖发出后引来众多网友留言评论,甚至有网友将之与轰动全国的“南京彭宇案”联系在一起。而27日晚,嘉兴市公安局官网发布此次事故的调查结果:程某(女、75岁)系受王某所驾车辆刮碰后倒地受伤。同时,警方向王某和记者提供了事发地监控录像,并表示会向社会公布。(据6月28日南湖晚报)
好心救人送医院,到头来却被人“倒打一耙”,这样的故事“老掉牙了”。但故事虽老,人们的同情心依旧——不仅依旧,更是在想当然的同情了起来。正因如此,那位“好心人”的朋友帖子一出,立马引起当地论坛叫骂声一片,更自然而然的想到“嘉兴的彭宇案”了。但是,同样的故事开头,结尾却大相径庭,原来这位老太太并不是“倒打一耙”,这位“彭宇”更不是真正的彭宇,有现场监控为证,老太太确实被汽车剐倒,而刮倒老太太的正是被称为“彭宇”的那位“好心人”。在事实面前,“好心人”也不得不低下了头。
所谓“彭宇案”,现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那就是做了好事,当了好心人,最终不仅遭受了愿望,更要付出惨痛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大大突破了我们道德底线和重创社会公德的一种行为。在以往的很多事例中,出现更多的都是被冤枉了的“彭宇”式的人物。于是这也就给公众留下了一个“惯例”,救人、扶人的人一定是被冤枉了的好人,而“反咬一口”的老人不是见利忘义,就是故意诬陷。延伸下去,就是道德滑波,好人难当,倒地老人再也不能扶了。
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扶起老人的好心人受到了冤枉,承担了不该承担的损失,但是绝大多数到目前为止还是糊涂案,更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冤枉了好人”,而是事实。如同这个案例,按照“好心人”的描述,小王在城南花园旁的ATM机上取完钱后,准备驾车离开。在掉完头往前开时忽听见车后有异响。下车一看才发现,一名老太太躺在地上。为了增加可信度,“好心人”还说“老太太当时意识还是清醒的,说自己伤得不严重。我的车没有碰到她,是她自己摔倒的,旁边的人也是这样说的。”而且“好心人”还帮其报警,当120救护车赶到现场,小王又处于“人道主义”,跟着去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
一切很逼真,也很感人。但这却不是事实。事实是老太从车前经过。小王的荣威轿车车头继续向左缓缓侧移时,老太摔倒在车身左侧,荣威轿车紧急停车。自知闯祸之后无法脱身,只好报警救人,而其后的发帖喊冤有公开寻找目击证人的行为不过是想拜托责任欲盖弥彰而已。有人摔倒被扶反而“倒打一耙”,目的就是为了讹钱。而有的名义上是帮扶老人,而实际上就是为博取同情,便于自己推卸责任,摆脱负担。最近更有媒体爆出,事实上“彭宇案”的主角彭宇也正是因为怕担责任,而故意“鸣冤叫屈”的。由此可见,“彭宇”也有“不彭宇”的时候,那种所谓的“彭宇案”也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