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集体吃空饷”透露出政府僵化体制的端倪
朱少华
日前,有群众反映,山东济宁任城区的部分单位存在“在编不在岗”现象。其中,任城区农业局下属的种子公司在职37人,从2007年起,多数职工已不上班。而从2006年起,该公司未参加年检已被吊销。业务经理称公司属改制企业,每月财政局拨款,员工都在家干第二职业。(据5月27日新京报)
关于吃空饷的事情也正应了网友的那句话,没有最严重,只有更严重。过去传出的一些地方只有个别人,三月五月或是三年五年,而现在却是成群结队,十年八年甚至一二十年了。这个的更邪乎,一个事业单位本来已经撤销,就像企业早已垮台不复存在了。但是“番号”没有了,一帮人却还领着高薪,优哉游哉。即便是全部人马各干各的副业,仍然享受着政府财政的全额拨款。从2006至今6年过去,不仅是旱涝保收,更是在不劳而获。这样的“员工待遇”估计又要创出世界之最了。
看到这样的新闻也许都很奇怪。这个部门已经撤销,就是单位里都来个“闷头大发财”。主管部门也不会不知道。主管部门想隐瞒,政府财政月月审查年年清查更不会6年了一点也没发现。而根据实际情况这个单位吃空饷的情况不仅没有刻意隐瞒,更有很多人“不满意”还希望上班多次向政府部门反映过。而政府部门不仅没有夺下他们的饭碗,反而“奉劝”,公司所在地一开发,“将为他们落实新的办公地点”,还能“去那边上班”。这就更奇怪了,这个单位没有年检,早已经不存在了,怎么还会落实新的办公地点,还回去上班,就是上班有能办什么“公”呢?
这是看上去奇怪。但据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老机关”看来一点也不奇怪。政府机关的编制只要编了一般是很少有撤销的,而只要有编制财政就拨款更不会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工作表现的。像“种子公司”在这样的部门基本上都是历史形成的,虽然被撤销,但只要工资按时发放,那些人就不会闹,地方就能稳定。如果撤消了“番号”,财政随即不拨款了,就需要地方政府将那些人员消化掉,这又会产生新的压力和矛盾。否则,人员可能就会上访,甚至就会闹事,地方的稳定就难以保证。而一些地市县有此种现象的绝非一个“种子公司”,有的部门虽然牌子还在工资照拨,但早已人去楼空了。如燃料公司、食品公司、乡镇企业供销公司、金属公司等,有的地方甚至上世纪6、70年代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还在光明堂皇的发工资。而这些发工资的意义就是为了稳定,甚至就是为了“人不闹”。
这就是我们铁板一块的体制问题。有些体制不仅是僵化,更是已经成“僵尸”了。过去的编制形成后,在管理上不仅有“块块”,还有“条条”。不管需要不需要,必要不必要,但作为地方主要领导谁也不愿意出面打破,更难以打破。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更况且只要是事业单位的人关系上都盘根错节,打掉一个人的饭碗就可能得罪一大群人,更何况是一个单位要一锅端了。同时,财政拨款既不需要谁掏腰包,又能做个水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过去的那些吃空饷事件仅仅是“凤毛麟角”,而现在这样的“集体吃空饷”事件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这床僵化体制的“大被”下,到底还有多少已被撤销“番号”而“吃空饷”个单位?还有多少虽然“番号”没撤销,实际上已经是人去楼空却照样发工资的部门?甚至还有多少“空部门”“空番号”又“吃空饷”的单位和个人,恐怕没有人知道,更有很多官员不愿意知道。而要解决这种问题不在体制上想办法,实行铁腕政策,仅靠“救火”一般的“消肿”政策,对这样一种“僵化症”是难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