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妨将学生更名为“学官”吧

(2011-12-25 07:17:25)
标签:

杂谈

不妨将学生更名为“学官”吧

朱少华

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正在做“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实践,全校2957名学生都是班干部,人人都有事做。为此,各班级设立了五花八门的管理岗位,比如“讲台管理员”、“照明管理员”等。据了解,该校师生和很多家长都很认可这种班干部制度。表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正面鼓励。(据12月24日成都商报)

 

按照这里的师生和家长们的意思,怎样才能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传统的励志典范不行了,历史人物,优秀人物,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不管用了,而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引导也不起作用了。要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成就感,就只有给他们“封官加爵”,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并能够有权支配别人。尽管在这么多班干部中,绝大多数职位都是在“因人设岗”,更像是“过家家”一样。但还是把学生们“忽悠”的屁颠屁颠的。孩子高兴,家长更有一种“成就感”。只是,这种做法到底是在“正面激励”学生还是在权欲在诱惑他们?

 

不可否认,受我们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更是受当前社会氛围的熏陶,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对权利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走进学校之后,更是对“当官”,能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充满渴望。如果这时候能得到老师的“加封”或者是授权,学生大多更会异常的兴奋,甚至有时候为了取得老师的信任能够“当官”而情愿当“汉奸”。孩子们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值得提倡?更甚至是否能用来“诱惑”学生就很值得商榷了。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出息”的,当然将来如果能成为官员,甚至当上“封疆大吏”是算有出息的。但是更多的学生将来从事各行各业,没有一官半职,更手无寸权,甚至仅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这种人难道就是一定的没出息,是失败吗?

 

以人为的方式把“当官”当成荣誉和诱饵,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不仅过早的打上了官本位的烙印,更放大了权利的诱惑。这就会使他们不仅加倍推崇“学而优则仕,”,更会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为了当官,为了权欲而不折手段的心理。当官就是“成功”,能够支配别人就是“荣誉”,而学习和表现好就是为了能“当官”,这不仅会使学生们学习的目的更加“势利”,甚至极有可能扭曲学生们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学校为了“正面激励”可以“因人设岗”,“人人都是班干部”,可是将来走上社会之后,还能有这么多“干部岗位”吗?我们可以教育和引导孩子,但如此“激励”学生无疑于欺骗和诱惑。而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不仅是“官迷”,甚至更是成为权力的疯子和狂人,而如此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学校,学生也大可更名为“学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