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北大”就算成功?
(2011-11-15 18:55:34)
标签:
杂谈 |
“打进北大”就算成功?
一株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昨天,“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据11月15日扬子晚报)
不否认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同样能出北大学生。但是我们更相信棍棒底下出奴才,棍棒底下能让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发生畸变。任何其它动物一样,怕挨怕打,面对父母高高举起的棍棒,只有加倍努力争取让父母100%的满意,才能逃脱掉棍棒的伺候。而久而久之,这种棍棒下教训出来的孩子不仅惟父母命是从,更惟一切上司命是从了。就像旧时代的奴才一样,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保证主子满意,也就是不至于挨棍子,更不敢“胡思乱想”,能够回答主子的当然也就是一个字“咂”。
而“狼爸”自认为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其依据就是四个孩子有三个被他“打进了北大”,言下之意他不仅是成功了,更是了不起的成功。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进北大上学能否就意味着成功?比这意味着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最近几年媒体曝出的消息看,同样是北大毕业生,有各种类型的专家学者,有活跃于各种领域的精英人士,成功人士。但同样也有杀猪卖肉的,有养鱼种菜的,有按摩洗脚的,更有失业在家的。这只能说北大同样是一个高等学府,并不是某种事业机构,在这里上学只不过取得了一块不错的就业敲门砖而已。
中国有句俗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而在如今社会竞争亦如白热化的时代,工作和事业要靠知识靠学历,但更要靠一种敢于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知识可以学,更可以一直不间断的学。但性格却是靠长期的生活和环境养成的,而且一旦养成就“山难改性难移”了。可想而知,一个在棍棒下面硬“打进北大”的学生会养成一种什么性格?无非就是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甚至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这样熏陶出来的孩子哪里还知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谈不上什么竞争能力了。这样的人如果能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岗位也许还能有所建树,而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因此,这样“打进北大”的学生成不了比尔盖茨,更不可能成就乔布斯那样的坚韧性格和创业精神。
“狼爸”的所谓“打的艺术”其实不过是中国传统“奴性教育”的一个翻版。我们传统教育中的“打”为的就是让孩子小时候听话,大时候孝顺和忠君,更有安分守己,非分莫想等奴性思想。而这种缺乏竞争意识,敢想敢干的思维无疑是当今社会之大敌。很多年来国家和社会之所以摈弃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上并严禁体罚和打骂学生,为的也正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性格。而现在这位“狼爸”却拿着棍棒视若珍宝,还欲发扬光大起来,不仅可笑,更是可悲。能把孩子“打进北大”,但同时也把“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打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