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勇为”为“智为”大有可为
(2011-10-24 05:53:29)
标签:
杂谈 |
变“勇为”为“智为”大有可为
朱少华
昨日凌晨,武汉江夏文化路新路村路段,一青年男子出车祸后双腿严重受伤躺在路边,一名过路司机发现后担心被人误认为肇事者,就驾车掉头行驶约200米,找到附近一家加油站,并载着加油站员工返回现场报警。(据10月23日广州日报)
这一幕很有一点喜剧色彩。有人遭遇车祸受伤倒在路边,既然是看到了就应该马上停车走过去帮忙救治或报经,这也就是一般的“见义勇为”的过程。而这位看到了后却是不慌不忙的调转车头,找了一个证人回来再救治和帮忙报警。知道的是怕那位伤者醒过来会倒打一耙,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老兄做了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找个人过来帮助自己广泛宣传的呢。
但是在如今这样一种情况下,你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先生的精明和理性。他的这种行为不过是把传统的“见义勇为”变成“见义智为”了。我们可以猜想,如果这位曾师傅在发现后当即就走上前去抢救或报警,他至少可能要冒50%的风险。也就是哪位伤者可能对他万分感谢,也可能会像试下经常出现的那样,倒打一耙,讹他为肇事司机。如果是后一种行为,此时是深更半夜,又处在荒郊野外。一没有认证,二没有摄像头。曾师傅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而现在这样既救了人,又有人证在此,清清白白,岂不更好?
最近一段时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不绝于耳,而人们最纠结的就是扶老和救人了。最恼人的就是扶人救人之后还会被人“诬陷”为肇事者,常常把见义勇为者弄得灰头灰脸,里外不是人。于是很多人就学“乖”了,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该缩头时就缩头。但是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一下,尽管有彭宇的例子在,谁能保证说后面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是被人“讹”的?就是彭宇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铁证表明的他就是百分之百被讹的。之所以这里面容易出现纠纷,容易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我们不妨就把这种情况下的“见义勇为”变成“见义智为”。这不是针对所谓道德问题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非常实际更能够自证清白一种智举,更无伤“见义勇为”的本质和意义。
我们古人就曾有过“瓜田李下”之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既然不想让别人产生误会,就把防患工作做到前面。试想,如果在城市大街上扶老,再碰到有人需要救助的时候,就把“勇为”变成“智为”,目的达到了,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主要的还堵死了一些见利忘义,总希望利用人们善良之心而进行敲诈勒索的空子。因此,“见义智为”没什么不好,而变“勇为”为“智为”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