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悲情与我们的悲痛
(2011-10-04 17:29:21)
					
											标签:
																				
                            杂谈 | 
					
朱少华
2011年诺贝尔奖昨日开始揭晓,然而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宣布授予美国、卢森堡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学家后却惊爆乌龙:获奖的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已于9月30日因病逝世,而诺贝尔奖通常并不授予已故人士。诺贝尔奖为科学家们的终生追求,但现在奖杯到手人却阴阳相隔,这样的悲情却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医学家屠呦呦此前夺奖呼声最高,人虽建在却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这一失去也使我们的诺贝尔奖梦又回到了原点。如果说拉尔夫·斯坦曼获奖是悲情的话,那我们的屠呦呦与诺奖失之交臂却是非常悲痛的事情,不仅是对屠呦呦,更是对我们整个华人社会。(10月4日新快报)
 
 
本来对于世界性的奖项中国人并不稀罕,不管是在科学界、艺术节、特别是在体育界,世界第一、世界冠军的荣誉和称号中国人获得过不计其数。诺贝尔奖虽然很权威,很崇高,但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奖项,甚至连世界第一都很难称上。但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感和荣誉感,使得我们与诺贝尔奖有一种割不掉的情结,似乎这个奖得不到,中国人在世界科学届就会被人瞧不起,就缺少了说话的分量,甚至就危及到了话语权。于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特别崇拜,更有强烈的占有欲。凡国内举行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家集会,总会有人出面预测获诺奖的时间,更有很多人为我们的科学家、作家们鸣不平,甚至认为如果评奖公平,论实力,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我们的科学家、作家们早就该得到诺贝尔奖了。
 
 
年年期盼,年年失落。而今年更比往年有太多的阵痛和惋惜。屠呦呦——一位在此前很少有人认识和知道的医学专家,就因为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被人们熟悉起来,当然她之所以为人们关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诺贝尔奖,因为这个拉斯克奖素来有诺贝尔奖“晴雨表”的称号,在历史上有一半的拉斯克奖获得者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消息对国人来说就像一针兴奋剂,原来预测的获诺奖时间是十年二十年,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眼前了。一时间人们似乎把诺贝尔奖已经当成囊中之物了,不少饱含激动、兴奋甚至骄傲的文章见诸报端,大家好像已经完全准备好庆功的酒浆,就等着发奖名单公布,人们好大唱“祝酒歌”了。
 
 
好事就是这样多磨。当人们激动、兴奋和骄傲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按照拉斯克奖的“惯例”,屠呦呦获诺奖也只有50%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是有99%的可能,只要一分钟奖杯不到手,还有可能花落别处。更为重要的是屠呦呦贡献特殊而巨大,而在世界医学界更是高手如林,就拿此次获奖的三位医学家来说,人们质疑的是诺奖不该授予已故的科学家,而对这三位科学家的成绩和贡献毫无挑剔,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与诺奖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因此,加拿大的科学家皁三天去世,没有看到这毕生追求的奖杯,这值得悲情,更甚为惋惜。而我们大可不必为屠呦呦的失之交臂而悲痛,因为这个奖就没有授予屠呦呦,甚至连可能都没有。而悲痛甚至怨天怨地只能使我们更加浮躁。虽然屠呦呦被认为是中国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家,但从现在来说,最远和最近其实没有区别,因为下一年的起跑线大家都是一样的原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