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有了 人们更找不到“北”了
(2011-09-07 19:06:14)
标签:
杂谈 |
“指南”有了人们更找不到“北”了
朱少华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据9月7日新华网)
自从出了个“彭宇案”眼见得扶不扶摔倒老人的问题已经逐步形成了社会问题了。虽然说现在社会公德和人们的道德观念“滑坡”的厉害,但像扶起老人这种举手之劳还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但是让人异常纠结的是扶起老人简单,而要干净脱身却麻烦多多。给更多的事例表明好事做过了不仅难得一句谢谢,还有可能被反咬一口,成为肇事者,不仅要上被告席,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过去只听说死人身上有“鳔胶”,沾上就要“掉毛”。现在却是摔倒的老人身上也有“鳔胶”,不仅要“掉毛”,更有可能要“大出血”。扶老人不仅成了“技术活”,更成了一种“高风险作业”。而卫生部的这个“指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出台“指南”当然是好事,可看看这样的“技术指南”却让人更找不到“北”了。
就这份“技术指南”来说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操作水平”都是相当高的。老人摔倒在地,是腿脚不稳摔倒还是突发疾病到底,一般群众很难分清,至于当时神智是否清醒更只有其本人心中明白了。“指南”要求人们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等,问题又回到原点了,这些工作谁来做?仅靠外观分析又怎么能断定摔倒老人是无辜还是在“钓鱼”?如果老人神智清楚,或认定其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这又是废话。谁来护送?扶起都可能被讹到,假如再送老人就医甚至出现了意外,当事人更有可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至于“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等等,别说这里面更蕴藏着巨大风险,就“技术含量”来说也可能只有120急救车有这样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