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视台岂能把观众当“傻子”?
朱少华
在石家庄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的小苏并不近视,但是最近每次出门他都要戴上一副眼镜。他说自己不是“装斯文”,只是因为“自己”最近在网上太火,怕出门被人认出来挨打。这一切,缘于网上近日疯传的一段视频《我给儿子当孙子》。这段视频中,小苏以临时演员的身份出演了“啃老”的不孝子“许峰”,多次对父亲进行羞辱。(据8月5日河北青年报)
几天前在一位网友的推荐下,笔者不仅看了这短短视频,还出于义愤将视频转到了本人主持的一个论坛上,当时就有人对视频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但因为这段视频是一家电视台的纪实性的谈话节目,有名有姓,更有真实的地点,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视频的内容是真实的。况且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上更不是绝对没有。因此,我们不仅完全信了,更为电视台能这样大胆的鞭笞社会丑恶,主持人和现场律师能直面不义之徒的精神而大加赞赏。同时也为视频中那位可怜的父亲鞠一把同情的泪水。而现在笔者像吞食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想想几天前的激动、悲愤,一帮人在论坛上为了那个“许峰”争吵的一塌糊涂,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荒唐可笑,视频节目叫《我给儿子当孙子》,而我们却让电视台结结实实当了一回“傻子”。
电视和网络是目前最普及公众信息工具,肩负着宣传、教育、娱乐三大功效。尤其是电视节目,人们看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或喜或悲,或被剧情煽动的欲罢不能都有情可原,更不会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感觉。但是如果新闻或新闻纪实类的节目出现了捏造事实,捕风捉影,故意蒙蔽和欺骗观众的做法就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类节目的生命,有了真实才能在社会起到鞭笞丑恶,弘扬正气的目的,媒体也才能发挥到监督社会的目的。但是这个节目却穿着纪实性的马甲,用纪实性的手法,编导人员却组织临时演员表演起来。这显然是一种把极严肃纪实节目娱乐化了,更显然就是在处心积虑欺骗和愚弄观众。其行为不仅违反了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更违反了社会公德。
这期节目播出后,由于网络的放大,给几位嘉宾的扮演者造成了巨大伤害,使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要说受伤害最严重的还当属成千上万的观众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和观众已经让电视上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和电视购物折腾的晕头转向,观众本身就对我们的电视节目充满狐疑,电视台的公信力已经大打折扣,而现在却发现电视台的新闻纪实类节目也在弄虚作假了。这让观众还能相信什么?在前一段时间,一些地方频频出现为糊弄上级领导和社会而“演新闻”的现象,遭到了社会几乎众口一致的唾弃,现在却发展成电视台自编自导自演新闻了,这样行为不仅会误导观众,甚至会引起和加重社会的混乱。
当前电视台之间的收视率竞争非常激烈,电视台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创新,需要争取观众和赢得观众,提高收视率。但是提高收视率也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如同企业不能为了市场竞争故意假冒伪劣一样,因为一旦事情败露企业就要受到致命的打击。电视台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这样的产品更应当注意产品质量,而用表演的方式演绎出纪实类的节目,甚至冒用真实地名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制造出所谓的“我给儿子当孙子”,不仅侵害了地方的声誉,更亵渎了社会。把这样的节目推上屏幕也就等于把观众当成了一群“傻子”,电视台如此不尊重观众,愚弄甚至践踏观众的感情,观众还怎么能相信你尊敬你?而我们的文化监管部门也该出手了,用如此低俗卑劣的办法欺骗观众,对观众和社会无疑也是一种伤害,这个伤害应该有人买单,这个责任更必须有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