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勒令”何也变成“一地鸡毛”?
(2011-07-05 17:34:29)
标签:
杂谈 |
政府“勒令”何也变成“一地鸡毛”?
朱少华
南京市政府责成173家“三高两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停产整治,掀起了一轮强力治污的风暴。但是在随后记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6家被政府勒令关停的企业,有5家生产照旧,有一家的烟囱竟还冒了2小时黑烟,放了2个多小时的白气。(据7月5日扬子晚报)
在关于“令”的词汇中“勒令”应该算作极致了。政府用“勒令”的口吻对待这些污染企业,一是表明了政府的气愤、果敢和坚决。二也说明在此之前已经下达过若干道政令,但都没有效果。而这回也是最后的最严肃的了。按照我们的猜想这些污染企业一旦知道自己被政府“勒令”了,一定会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作一团,更会赶快拉闸熄火关门大吉。但是这里的表现真让人大跌眼镜了。从记者的调查来看,这些被“勒令”停产的企业不仅绝大部分风平浪静,更机器照常轰鸣,马达正常运转。所不同的就是企业防范记者的手段加强了。
这些企业为什么敢这样无法无天?连政府的“勒令”也不放在眼里?这也并不能完全怪他们,而实在是这样的场面人家见得太多了,甚至让人家“审美疲劳”了。据悉,这些家污染企业都不是第一次“榜上有名”了,比如这其中的南钢钢材现货贸易有限公司,因为噪音污染严重,身处此地简直能让人精神崩溃,所以从诞生那天起几乎就与群众的投诉结上了“缘”。但是群众投诉不断,政府相关部门更是“三令五申”。但是这里噪音从未停止,生产更从没有间断。对于这些污染企业来说,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政府的“勒令”,而是这样的“令”已经像“狼来了一样”,让他们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恐惧感。什么“令”都成了鸡毛了。
政府有令不止,各种各样的文件、通知、严禁、政令等落在执行者那里都成了一地鸡毛,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政令出去,却缺少了严肃的“护法”机制。政令的执行与否都得不到深究。而久之,甚至会给社会产生一种“老实人吃亏”的印象。政令的出台者都不严肃,执行者当然就会拿着令箭当鸡毛。而这些污染企业甚至面对政府的“勒令”也无所谓。这些企业的肆无忌惮不仅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更对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对这些污染企业现在不是要求和协商了,而是一刻也不应等的进行强制关停,更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在“令”字旗下没有手握利刃的刀斧手进行严肃的监督,再多的命令都会变成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