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身制”下院士还有多少“原汁”?

(2011-06-03 18:14:30)
标签:

杂谈

“终身制”下院士还有多少“原汁”?

朱少华

日前,报道称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等在内的23名政府高官及央企高管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据悉,院士均能享受副省/部级待遇。只要现行体制不变,院士作为终身荣誉不会退休,那么优渥的待遇也不会消失。从1993年到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增长了540%。(据63日齐鲁晚报)

 

按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对两院院士定下的当选标准即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这一标准对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而事实情况也本该如此,两院院士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最高的权威。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科学认定,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和作用。因此这样一个群体还组织享受怎样的荣誉和待遇似乎都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任何一各组织或个人要想让其始终如一坚守职责和发挥作用,就要有一定的竞争和压力,让其有一种危机感。但是我们的两院院士机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只要入选两院院士仿佛就进入了一个“特等保险公司”,不仅能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誉,更能享受到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待遇。而且更有省部级以上高官都望尘莫及的一项“特殊待遇”——终身制。这项“特殊待遇”把两院院士推上了一个神坛,更增加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诱惑力,这也是一些高官“仕而优则士”的主要原因。

 

因为两院院士荣誉和地位的终身制,不仅使一些政府官员,国企高管,甚至一些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趋之若鹜。更使得院士队伍有进无出,群体不断壮大甚至膨胀。同时更因为两院院士队伍成了“高官俱乐部”,也使院士队伍的整体科技水平下降,院士的水平好权威性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而加之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个别院士为金钱利益所驱使,不仅整天忙于走穴,甚至不讲职业道德不顾社会公德,做出了一些与院士身份及不相符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院士总体形象受到了伤害。

 

应该说,在“待遇”和“荣誉”的终身制下,我们现在的院士还有多少“科技含量”?。现在院士队伍如滚雪球一般不断庞大,高官们更是把当院士当成“最理想的养老院”。我国从1993年开始开始实行院士制,如今20年不到,除去已故之外,共有两院院士1313人。而美国科学院有140年的院士历史,至今却只有院士2205人。我们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院士们真正发挥出来作用,显露出来的科技水平,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公信力却都在不断下降,而在某些场合院士甚至成了一个尴尬的称谓。这难道不知道我们好好的反思和研究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