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债局长”为何赢得网友的热捧?
(2011-05-25 08:20:32)
标签:
杂谈 |
“还债局长”为何赢得网友的热捧?
朱少华
当了10年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为农民保了69万多元贷款,退休后打工10年替农民还了39万元的债。山西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退休局长胡丙申为民保债还账的事迹在网上传播后,被网民亲切地称为“还债局长”。(据5月24日新华网)
因为这样的举动,这位退休局长还落下了一个绰号:“憨憨”。而想想这位胡丙申也确实够“憨”。在位时替农民担保贷款,这对乡镇企业局的局长来说完全是职务行为和工作行为。我们有“新官不理旧事”的“传统”,同样也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说话。局长退休了,所有的事情和问题也理所当然的甩给了接任者,接任者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孩子哭了抱给娘”,政府自然要想办法,何用得了自己退休打工去还债。换句话说,自己累死累活总算还清了,那万一要是欠债太多,打工到死也还不了怎么办?
因此对于胡丙申来说,与其说他打工还债是为了履行自己的一种责任,不如说是为了履行一种道义,更甚至说胡丙申也是在维护和守住了官员伦理的底线。他帮助农民担保贷款虽说是因为职务行为,甚至可以“扯皮”。但是骗不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担保贷款的一旦贷款人无力偿还担保人就有负责偿还的责任和义务。自己虽说是局长,但总归还是一个担保人,也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为贷款人偿还贷款。但如果放下官员的伦理和做人的道德廉耻,去死皮赖脸的和银行方面“扯皮”。也可能会“赖”掉这笔钱。但做人的诚信、道德,官员最起码的伦理底线都就不存在了。
网友们之所以热捧这位“还债局长”,正是因为他的诚信和负责任,胡丙申不仅守住了自己做人的道德和诚信,同样也为作为一个官员守住了伦理底线,甚至可以说是为官员做出了表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官员在任时,不仅自己贷款或替人担保,更在吃喝招待、公务开支、甚至行政管理上大肆欠账。而一旦工作调动或退休离职以后,屁股一拍就都不管都不负责了。有的债主上门讨要不成干脆起诉到法院。而有些银行或信用社因为这样的“老赖”太多又太横,不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因此把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和官员列进了不诚信的“黑名单”。使政府部门公务员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无论是做人或是做官,诚信都是根本,有信才能有威,有信才能有誉。“还债局长”用了十年的艰辛劳动证明了这一切,也诠释了这一切。不少地方官员常常抱怨说话没人听,没人信。甚至官话还没有“小道消息”传播得快,影响大。为什么?对照一下“还债局长”也许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