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山寨期刊”培养了多少“知识水军”?
(2011-04-01 16:21:56)
标签:
杂谈 |
“红火”的“山寨期刊”培养了多少“知识水军”?
朱少华
海南近日查处非法期刊案,7年间约2万人付费登载论文,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假期刊主要集中卫生教育领域,专家称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合法刊物无法满足巨大需求,“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据4月1日新京报)
曾几何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官员能在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那不仅是荣耀,更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作用。开始在评职称或选拔干部时发表论文还只是作为参考作用,而后不仅成了刚性指标,甚至已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了。文凭热催生了“办假证经济”,而论文热自然也诞生了“论文经济”。
最先发现这个“商机”的是一些专业期刊,版面论页卖,文字论大小卖,杂志页数不够就增印张,而后干脆出增刊。“正规军”被严令禁止了,“山寨版”却照样拉大旗作虎皮,7年间约2万人付费登载论文,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这红火的生意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也就意味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有大约2万人因为这些论文获得了职称,甚至得到了提拔重用。
更可以说在我们的教育队伍里,充斥着至少有2万多的“水军”。而通过这些“水军”的“再灌水”,“再培养”,我们的教育领域有多少“水货”?恐怕没有人能算得清。
还有一种状况,据这里的造假团伙责任人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主动介绍同事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也就是说为了发表论文,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用公款来当“成本”。
用纳税人的钱买版面发论文,再拿这样的论文来欺骗国家和纳税人。这也仿佛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话,把人骗卖了还让人帮其数钱。而思想一下,在这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正是这样从“冤大头”走向了“冤大头”。
现在,假期刊案发了被清除了,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么一支庞大的“水军队伍”就像余则成一样潜伏在我们身边。这些人依靠弄虚作假发表的论文当阶梯获得了职称和权力,这种行为不仅是在欺骗国家和社会,更有损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扶持他们“事业成功”的假期刊倒台了,但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严格追查这样一支庞大的“水军队伍”,不把这支“水军队伍”清除,仅仅查出这样的“山寨刊物”不仅实际意义不大,更无法荡涤社会上这种“买版面发论文,有论文评职称,有职称能升官”的腐朽风气。
同时,如果就这样刊物一倒一了百了,就让这些“水军”充斥着我们的教育领域,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不仅能继续滋生成长,更甚至因为“工作需要”,他们还会培养造就出新的“山寨刊物”来,继续危害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