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挟尸要价》需要事实说话

(2010-08-20 18:15:31)
标签:

杂谈

《挟尸要价》需要事实说话

朱少华

19日,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但长江大学宣传部却提出,这幅照片存在着误读。事实是:在打捞中,为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而根本不是所谓的“挟尸要价”。(据8月20日信息时报)http://news.ynet.com/view.jsp?oid=68480597&pageno=2

 

尽管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再一次看到这幅照片还是感到一种震撼。毋庸讳言,这幅照片的冲击力太强了,强大的几乎让人无法抗拒。而在当时,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人而英勇献身,所有的人都悲痛欲绝,而在现场竟然还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大学生的尸体被悬在穿边,有人还站在船头上,一五一十和大学生及其亲属们为救人和捞尸讨价还价。如此的景象无疑是丧天害理,良知灭绝。这已不仅是让人痛心了,而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这幅照片无意的成功的。角度、人物位置、表情等可堪称天衣无缝。如果没有现场记者从另一个角度调查,没有这位宣传部长的质疑,局外人谁会想到这里面还会有如此的秘密?

 

这种情景很容易让人想起有一种视频“恶搞”,比如那个著名的《一个馒头的血案》,图像还是原来的图像,场景一点也没变,“恶搞”者只是把画外音的台词变化了,就使本来一定非常严肃的故事情节变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剧。而这个“挟尸要价”岂不也是一样?按照另一种说法,本来人家说救人和打捞尸体的,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而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变成了“挟尸要价”。里里外外全拧了。

 

其实,在当时只要我们理性冷静的想一想,也就可以发现破绽。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着白色衬衫者看年纪大概有六十开外,而看衣装和神情也应该是有相当素质修养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在光天化日,众人一片悲戚声中站在船头,神情自若的“挟尸要价”,不说在道德上是大逆不道,在法理上更说不过去。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又有一定的素质修养怎么可能到的堕落到如此地步?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真是“挟尸要价”不仅会引发众怒,很可能会有人身安全危险。而事后因为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照片上两个老人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其中一个老人在卖鱼时,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并引发无数的砖头瓦砾扔来,大声指责谩骂,而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事后都是这样,而在当时的现场,人更多,情绪更容易被点燃,如若有人“挟尸要价”后果会是怎样?

 

站在新闻采访的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挟尸要价”照片,但前提是一定要真实,经得起时间考验。有真实才有生命和意义。失去了真实也就没有生命和任何意义了。这个“挟尸要价”其影响已经不是单纯一张照片了,而是已经形成了一桩社会公案,大学生救人英勇献身是湖北省荆州的一个壮举,一件永远值得荆州人骄傲的事情,而蕴育英雄的地方又出现了渔民“挟尸要价”,这又足以成了该市难以擦去的一个污点。因此,现在不仅是争论照片获奖的问题,而是应该用照片背后的事实说话。如果长江大学所说的是事实,不仅照片不能获奖,我们还应该给相关人员“平凡昭雪”。因为如果将错就错,不仅这两位老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就是对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是一个污点,这不仅是悲剧而是一种巨大的残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