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美丽的“遮羞布”叫“误会”

(2010-08-07 17:42:37)
标签:

杂谈

有一种美丽的“遮羞布”叫“误会”

朱少华

昨日下午3时30分,两名在吉林采访洪水灾害的记者遭当地警方扣留调查。据遭扣留记者称,在派出所内他们遭到警察辱骂后,被要求删除照片和录音。昨日下午,当地宣传部负责人到派出所见到了两位被扣记者,称完全是误会。(据8月7日新京报)

 

这大概是一个月时间之内的第二场“美丽的误会”。众所周知,上个月湖北省政府门前曾闹了一场不小的“误会”。堂堂的厅级领导的夫人被其下属单位的几名警察“误当上访人员”一通猛揍,结果厅领导夫人被“误打”进了医院,下属单位的政委和几名直接责任者都为此付出了城中的代价。现在这里“又闹误会了”,宣传部门举报,公安部门出动,一通大动干戈之后,录音删除,照片抹掉。宣传部门有对外宣布:完全误会了。

 

在上一场“误会”当中,许多人就问:打了厅长的老婆是误会,那么打了谁才不算误会?厅长的老婆能上访,老百姓难道上访就有罪了?该打了?而在这次的“误会”当中,我们不禁也要问,洪水灾害并不属于国家机密,政府行为更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拍照录音不过是一种平常的监督手段,更不违反任何法律。怎么扣留了记者,删除了他们的照片和录音是“误会”,那么用这种手段对付一半的公民就不是“误会”?就是合法的了?

 

最近几年来“误会”渐渐成了热门词汇。综合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所谓的“误会”正是一种故意而为之。事情闹出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同时他们要达到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总需要找一个借口对社会的质疑作个交代,更能让自己找个台阶,于是就“误会”了。一个“误会”当然就把自己的责任开脱了许多,罪责降低了不少,甚至“不良影响”也挽回了一部分,大家似乎都好看了。其实这仅仅是一厢情愿。从“打错门”到这次的记者被扣事件,到底“误会”了什么?怎么产生了这样的“误会”?老百姓的心中都是一本清账,这样的“误会”也就是用政府的公信力当成本,换回了一块美丽的遮羞布而已。不是“误会”,而是一种真正的严重的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