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只计票房不计观众的“价值理念”当休矣
(2010-07-21 18:45:14)
标签:
杂谈 |
电影只计票房不计观众的“价值理念”当休矣
老鬼
广东珠海的影迷高呼:“我们又被涨价了!”“我一直对冯小刚的作品很喜欢,这部片我肯定想去看一看,但是一打电话咨询,票价竟然70元,这不是借着国殇发财吗?”珠海影迷王恒莉说。而在珠海一家媒体工作的张安伦说到《唐》的票价时感慨:“这又是一次典型的‘被涨价’!就算是娱乐至死的年代,凡事也要有个度。把民族永远的创伤当成赚钱的工具,我觉得真可悲。”(据7月21日珠海特区报)
30多年前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而再过一周,我们又将迎来“大地震”。不过这次地震不会再有几十万人的生命葬送了,而能够引发的将是上千万人的大痛哭大流泪,更有的可能是大痛骂。《唐山大地震》,山雨欲来风满楼。尽管很多人都相信冯小刚的制作能力,更有很多人想上电影院一睹《唐山大地震》的悲壮。但是为了这一个多小时的“眼福”,就要花费人们几天工作的心血,甚至就要人们几乎一个月的粮米钱,这样的情景恐怕没进电影院,人们就悲痛不止了。冯小刚,你带来并非是所有人的艺术享受,只不过是十三亿人中“一小捉”人的高价晚宴。
如今的电影界完全是靠票房多少论英雄,一提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就会提到他们的票房收入,就像这部《唐山大地震》,冯小刚雄心勃勃更像是胜券在握。票房要达到5亿元。这样高的票房却是在国内电影中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可是让我们再算一下帐,现在的票价是多少?珠海市现在打出的还不算最高,70元。权威的统计是现在的电影票价最高比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出247倍。我们就按现在《唐山大地震》的最低票价是50元。即使《唐山大地震》能达到5亿元的票房,也就是一千万的观众。而且不要忘了,北京上海天津的票价是90元至100元,二线城市也是7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千万的观众人数也要大打折扣。
再算一下帐,如果拿今天的一千万观众用过去的票价来算,冯小刚能得到多少票房呢?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贵的电影票也就是5角,一般也就是2角3角,就是全按最贵的票价算,也就是500万。这个数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在不值得一谈。1982年出品的电影《少林寺》,票房是一千六百万。1983年出品的刘晓庆主演的《火烧圆明园》是一千五百四十万。《垂帘听政》是一千二百万。而随后李连杰再次主演的《少林小子》达到两千二百万。在这期间香港成龙主演的影片几乎每一步都达到三千多万。如果拿电影的观众人数来看,即使《唐山大地震》票房能达到10亿,观众人数也不过是八十年代一部三流影片受众人数。
数字能令人兴奋,同样也能令人难过。也就是说,现在的票房虽然高了,但这个高出部分并不是观众多了,而是票价增长幅度太惊人了。谈到票房谈到成绩,但撇开观众人数如何谈到影响?一部电影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全国公映,实际上能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也就是占总人口的零点零几,这能谈得上“巨大成功”?能谈得上“全国观众的喜爱”吗?可怕的是现在只计票房不计观众几乎已经成了电影制作的“价值理念”,炒作为了票房,请名导演、大牌明星、大制作也就意味着电影票涨价。许多电影导演、制片人都恼怒盗版现象,为了防止盗版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为什么?这就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笔者到上海看儿子时正遇电影院放映《霸王别姬》,很想看,但我们一家五口,电影票价每张70元,妻子无论如何不同意,最后儿子买了一张盗版碟片,也就十元钱。又花了两百多元买了菜、酒及零食等,全家边吃喝说笑边看硬碟,事后都认为这比要花三四百元到电影院看电影划算多了。我们家的收入也算中等偏上,电影票都让我们如此心痛,更别说那些工薪阶层或打工仔打工妹了。因此,冯小刚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在统计票房收入的同时,也把观众人数统计一下,甚至把重心偏向观众人数。哪怕把身价降下来,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如果能用最低的票价造就出最高的票房收入,《唐山大地震》就更加震撼更加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