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  院士变院仕乌纱帽下那还有纯正的科学家?

(2009-12-17 17:05:24)
标签:

杂谈

评论  院士变院仕乌纱帽下那还有纯正的科学家?

朱少华

12月初,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相继公布。报纸上随之便有以下统计数据披露: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仅有一人例外——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只有教授头衔,没有行政职务。(据 1217中国新闻周刊)

 

用“高官俱乐部”来形容新增的这批院士一点也不为过。其实不仅是眼下新增的这批院士,在原有的两院院士中,也有相当多的院士早已被单位委以重任,或被社会上许多部门和单位聘为高级顾问,当然也更是享受高级官员待遇的。不管是新增的院士还是原来的院士,纯正的科学家早已经是凤毛麟角,甚至应该说我们的两院院士队伍早就应该改称“两院院仕”了。

 

并不是科学家生来就愿意“学而优则仕”。而实在是没有乌纱帽成不了院士,而有了乌纱帽想不当院士都难。在许多高级院校,普通的学者教授要申报课题、研究项目和专项经费,甚至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没有一定的职务和权力都非常困难。而要让这些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必须首先就要为官,担任一定的职务,经费有了,成果有了,也就可能以此为“本钱”升任更高级的官僚和职务,两则相辅相成,院士称号到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两院院士本来是我国最高的科学荣誉称号,但是时下的两院院士却似乎对外成了单位的“金字招牌”,对内就是一根“金手指”。院士也成了大学校园里的“镇园之宝”,有了两院院士做后盾,申请项目,大学扩建招生等也就全不用愁了。院士“利用业余时间”更可以给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单位领衔项目开发,指导新产品开发研制,进行科学咨询、鉴定,甚至还可以为企业做广告代言,像影视明星那样到处走穴。总之,只要能成为院士,于公于私都极为有利,利益甚至妙不可言。

 

我们的院士之所以都是院仕,就是因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个人利益。而同时,院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科研任务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制度性约束,只要成为院士,似乎就成了公众人物,只需要开开会,出席一些活动,在一些几乎用不着负责任的鉴定书上签个名就行了。完全是一种行政官员的风度和做派。不少院士自入选院士后几乎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科研了,这样行政官员似的院士不仅让我们的科学家失去了纯洁,更间接的刺激另一些人争当院士的渴望,以至于使我们现在的两院院士成了高级官员的俱乐部。

 

院士成为院仕,不仅有损于科学家的神圣和尊严,更损害了我们最高科学荣誉称号的公信力。造成这样的后果由我们社会崇拜科学家的自然矛盾,更有我们院士评选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我们国家对院士的定义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许多人就是冲着这个“最高”和“终身”而来的,院士似乎就是一个龙门,前面的当官为了出成果,出成果就是为了当更高的官,功成名就跳过了院士的“龙门”,就可以安享没有任何压力,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院士生活”了。这是何等的荒唐?而这样的院士变院仕,乌纱帽下又哪会有纯正的科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