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    养老产业岂能只盯住经济忘了公益?

(2009-12-06 09:33:05)
标签:

杂谈

评论    养老产业岂能只盯住经济忘了公益?

朱少华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兴起一股大建豪华养老机构的风气:装修精美,公寓设计,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服务,而且打着国际先进、五星级享受或生态颐养等品牌,服务对象直指高端老年群体——一般的入住门槛需要缴纳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的会员费,每月还要额外缴纳几百元或数千元服务费用。如此豪华的养老服务,一般的普通百姓显然无福消受。而这些养老机构要么完全公办,要么享受土地、财政补贴、用水用电等各种优惠政策,结果却只能满足少数有钱人的养老,岂非在制造新的福利不公?(据126日工人日报)

 

我们常常把养老产业称为“夕阳产业”,就是因为这种产业有很大的道德因素,硬挨属于“准”公益性产业,正因如此,各地大量兴起的养老院所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都得到了政府方面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目的就是能在政府的协助下能为社会更好的开展服务。但是眼前这种养老院向豪华方向迈进,向高档化进军,普通老人享受不起,没有几十万的门槛费就无法成为其“会员”的做法,俨然是把这种有很大很大社会资源性优势的道德产业发展成了“老年富翁的俱乐部”,养老院只盯住了经济忘记了公益。这样的行为不仅与国家扶持真正的夕阳产业目的背道而驰,更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和政府的政策资源,是应该尽快扭转和纠正的。

 

养老产业何以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当初在寻找“商机”时,只看到了这里面的经济前景,没有看到这里面的道德负担;只看到发展这项产业可以享受到的政府优惠条件和待遇,没有想到这里面还要承担很大的公益责任。而兴起好发展以后,就更是把这当成一项普通的产业来对待了。同时这样的局面也和当地政府缺乏一定的“超前意识”有关,国家虽然有统一的扶持政策,却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道德产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靠“道德”甚至“觉悟”来约束,养老院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社会似乎全凭“自觉”。这样的一个没有一点刚性约束机制的环境必然导致养老院经营上的偏差,只追求经济效益,只看重高档,不是想办法为社会服务,而是千方百计的利用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为自己“创收”,甚至在恶意钻国家政策的空子。“夕阳红”成了他们的“生意红”了。

 

这是一个产业,当因为其特殊性注定它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市场化是自由经营,因为国家和政府有政策性投入,因为社会有许多资源性的投入,就注定了其必须拥有很大比重的公益性和道德性,在遵守公益性和道德性的前提下,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满意服务的前提下才能讲究经济效益。如果抛开这个前提,由豪华之风乱刮,把养老市场变成富人的市场,那么养老院也就如同大街上富丽堂皇的大酒店一样,凭什么还能要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土地和财政的支持及社会的大量资源?这不仅是社会的不公,甚至是社会资源的“劫贫济富”。

 

要遏制这种现象,各地方必须从完善政策和制度入手,要把享受政策优惠、社会资源和应该承担的公益责任挂起钩来,要用制度的形式把道德因素牢牢的约束在养老产业中去,而对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只认经济忘记公益的的养老机构,不仅应该将其清楚养老产业的行列,甚至更应该让其把吃进去的政策和社会资源再吐出来。现在各地的养老院已经出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现象,群众最需要的能够住得起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那些装修精美的高档的达到星级收费标准的养老院却门前冷落,而如果照此进行下去,必将产生高档养老机构中的“通货膨胀”,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现在我们扭转和纠正这种现象,即是在维护社会的利益,是为老人们着想,更是在挽救这些豪华养老机构本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