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有多少“专家”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2009-12-04 15:10:45)
标签:
杂谈 |
评论
在安阳市开诊所的 樊先生收到了来自郑州的一份“聘书”,聘请他为《河南医药新闻观察》专家团成员,同时还收到一张2000元的发票。之后编辑部的人不断催促他把钱汇过去,樊先生十分费解。(据12月4日大河报)
难怪不少老百姓说,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看病的专家,县城医院各科都有,乡镇医院也常有专家坐诊,就是只有一个门脸的个体小诊所,也堂而皇之的打出了专家门诊的旗号。更夸张的是某天在菜市场上碰到的一位,一番“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开场白之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绿本本拿给众人看,原来是某中医机构的聘任证书,听他言语,原来人家还是专治铁打损伤的“专家”,那可是规规矩矩有证书为证的。
一个专家的牌子,再有个证书为凭,那在老百姓心目中不仅增加了几多神秘感,更就增加了几分的身价。原来以为凡是能称起专家的不仅要有很深的造诣,有专门的学问,更要有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证明。现在看来实在太简单了,只要每两年缴纳960元旦会费,不需要卫生部门的审批,甚至连行医资格都可以不需要,只要有人家杂志社的聘请证书,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专家”了。至于能“专”的什么家?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一句话讲白了,这样的杂志社,干的就是专门出卖专家的称号的生意,在他们的眼中,“培养”一个专家和市场上贩卖二斤青菜萝卜没有什么两样,更可耻的是这样的生意干的是没有本钱的买卖。拉大旗作虎皮甚至大旗都不用拉,直接造一个出来就开始忽悠人了。只要给钱就能成专家,管你是跳大神的还是卖狗皮膏药的。当然这里还光管卖证不管你闯祸。至于老百姓受了这样“专家”的害,再想找他们算账,那可能就是“隔山不打鸟”了。
这些非法出版物的非法行径应该坚决打击绝不能手软。更应该严加管理甚至该打击的是有一些披着合法外衣的杂志社同样干着这样的买卖。因为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困难,一些杂志社好办法想不出,馊主意倒不断,自持合法“牌子硬”,一卖版面,二买声誉。付钱就能成为杂志社的专家或“研究员”,这样的行径比那些非法出版物更为可耻,因为非法出版物一查就倒,而他们自持有一张合法的外衣,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了。
经过这样渠道培养的大量“专家”充斥着社会,不仅让专家的声誉贬值,更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人们现在几乎已经不再相信专家的说法了,专家甚至成了一种忽悠社会的代名词。因此现在清理这些杂志社的同时,不妨也把他们这些年“培养的专家”清理一下,并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不然有人摸到了这种发财的诀窍,摧毁了这个杂志社,他们好还会马上成立另一个杂志社,甚至会成为“铁打的专家流水的杂志社”,那时,专家也许就成为一种类似小姐的骂人话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