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七间教室四个娃”期盼另一种“希望工程”
(2009-11-19 17:09:50)
标签:
杂谈 |
评论
朱少华
投资几十万元建设的新校舍,条件好了许多,可没想到生源未增反降。如今,位于白鹿塬畔的龙湾小学7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空空如也,来学校读书的只有4名孩子,除了一名孩子满6岁,另外3名还是未到学龄的幼童,留守学校的4位教师面对落寞的校园叹息不已。(据11月19日西安晚报)
不仅老师们心酸,地方政府更显得尴尬。原来愁的是有孩子没有教室上课,现在教室有了,学校变得漂亮了。学生们却又一个个的飞走了。这种现象早已成为全国许多乡村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前不久,媒体还报道某省一些好不容易才建成的希望学校,现在都对门前冷落,有的刚刚建成不久的教室就租给了农民当仓库,学校球场给人家当打谷场。这些学校都遇到了一个统一的问题,那就是生源不足,叶柄不是这里没有学生,而是学生绝大多数都让城镇学校吸引走了。
现在出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同样是学校,甚至一样的教学设施,但一边是熙熙攘攘,学校不仅爆满,而且要进入这样的学校,不仅要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还要缴纳一定的“建校费”或“择校费”。而另一边就是冷冷清清,不仅在校的师生不安心教学,社会上更对其另眼相看。那些热闹的学校多是在城市中心或周边,更有为数不少的私利学校,而那些冷冷清清的学校就是一些乡镇学校。现在几乎走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乡镇学校越是生源少,教学质量越不行,也越是会被教育部门忽视,而越是这样,学校生源越少,教学质量越不行。而同时那些学生爆满,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因为选择生源的门槛又在加高,进步的步子就会更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的因为前几年我们的教育“硬件”投入上大,加上一些“希望工程”的支持,我国大部分乡村学校整体面貌上都有很大改善。但是在大量的“硬件”投入的同时,我们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乡村学校年轻的老师不愿去或留不住,年老的又缺口很大。严格的说来,这些年的农村教育投入,希望工程的大力支持,实际上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都投入在教育的表面上了。如教学大楼的新建,教学设施的完善。真正的教学力量、教育水平上却并没有提高多少。当教育形成了市场化的时候,这些缺乏内涵的乡村学校和希望工程学校必然会在竞争中败北。看是偶然的现象内力却充满了必然的因素。
如此大量教学设施闲置不仅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更使我们的城乡教育事业和水平发展严重失衡。因为大量学生都集中在了城里,农民要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要到城里上学,更必须要缴纳昂贵的费用,这就使刚刚摆脱了学费压力的农民又走到上学难甚至上不起学的境地,这个局面不扭转过来,国家这些年来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上投入的财力物力都可能付之东流。大批仁人志士满怀爱心建立起来的“希望工程”也只能徒有虚名。
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开展另一种“希望工程”,那就是要在原来“希望工程”和大量教学设施完善的基础上,送师资力量,送教育水平。国家应该千方百计的号召动员和鼓励青年教师下乡,不仅要把那些闲置的学校教室利用起来,更要将其尽快跟上先进学校进步步伐,让广大农村孩子不仅能够就近上学,更能够就近上好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也更能在一次的减轻农民负担。仅仅建起了形式上的学校,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希望工程”,把学校建起来,还能够拥有一定的师资力量,确确实实的能把农村的孩子教育好,使之能够成才,这才是真正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