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3-12-27 14:36:24)分类: 育儿教育 |
好的教育,不是给机器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点燃心火,让他走上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道路。
我们要努力满足人的三种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才能增强人的内在动机,促进外部的动机内化。
给孩子“掌控感”他需要你放手。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被“第三只手”束缚的孩子没有自由,没有动力,也难以靠自己站立。
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这样写道: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这首诗唤醒了很多家长: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并不属于你,而属于他们自己。
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去体验自己想过的人生,让孩子有掌控感,他们才有自发的动力去学习、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在《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中,亚当·普莱斯博士给父母提供了2个培养孩子掌控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养育孩子要遵循的原则: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把“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变成“他自己可以做什么”,在保证孩子安全情况下,让他大胆尝试。
例如,你可以列出一周内你为孩子做的事,想想哪些孩子能独立完成,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2.给孩子自主权,从这5点开始
让孩子自己选择
做旁观式家长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的独立思考
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
做脚手架,不做高楼。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而不是替他盖楼。
海姆·吉诺特博士曾说:
“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格,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
相反,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承认。”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让掌控感回归孩子自身。
提升孩子的“能力感”培养成长型思维为什么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拖延、放弃?
用教育家简·尼尔森博士的一句话回答就是:“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就像成年人都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意识地逃避工作、生活上的困难。那么对于一个还没有自我的孩子来说,一道题不会、上课回答问题错误,都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
尤其是男孩,由于他们不能稳妥地表达情感,处理自我怀疑感、无能感时,他们只有2种方式:一个选择是退缩,另一个是愤怒、叛逆。
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来看,一座冰山水面之上露出来的一角,是我们看到的孩子的挑战行为,比如发脾气、做事拖拉等等。而冰山下面,才是根源。
孩子自暴自弃,放弃自己,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做什么都无法成功。
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不要放弃我,一点一点教会我。”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主动学习,家长需要引导他们把“做不到”变成“能做到”。
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一书中,一名记者和一名成功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对话是这样的:
“先生,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记者问。
“决策正确。”
“怎样才能做到决策正确?”
“经验。”
“那么经验从何而来?”
“决策失误。”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困难当作是令自己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优秀的机会。
因此,当孩子知道大脑有可塑性,对自己有信心,且能在困难面前跃跃欲试,他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成为自驱者。
想帮助孩子实现这样的转变,可以从以下6点开始做起:
1. 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过分强调结果
少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多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了,真棒!”
2. 让孩子明白失败不可怕
带孩子看见失败能教会他的东西,告诉他失败背后其实藏着老天给的礼物。
3. 把犯错当人生常态
可以和孩子分享你做过的错事,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教训。
比如你把笔记本电脑落在出租车上,你的教训是:不要在下车时打电话。
4. 不要过度照顾孩子
过度照顾会给孩子传达“我认为你不行”的信息,还会给他们提供逃避的机会。
5. 放下对孩子的焦虑
你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你怀疑他的能力。
比如你对孩子说:“成绩不好,你就上不了好大学”,他听到的是:“我认为你上不了好大学”。
6. 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写焦虑日志等
和孩子建立“联结感”无条件爱他很多家长会在听到孩子说“你不要管我”、“我不想和你说话”时感到伤心,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
但每个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其实并不是轻易完成的。
他们一方面渴望摆脱父母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害怕父母会在他们成人后“抛弃”他们。
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确认你是无条件爱着他的。
因此在青春期,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保持“既亲密又独立”的状态。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的援手。
用心倾听而不予置评,是提供支持和无条件的爱的最佳方式。
因此,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少说多听,听和说的比例最好是8:2。
同时也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认真地在听,可以使用“倾听三步法”:
重复孩子的话。
共情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另外想和孩子保持联结感,要注意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传递爱,比如:
1. 不将孩子的不努力归罪于自己或他个人
2. 不再跟孩子说他有多聪明
3. 不针对孩子的成绩进行说教,或对他过往的失败喋喋不休
4. 切忌不停唠叨
5. 试着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6. 不过度询问或建议
7. 孩子想倾诉时,认真听
8. 教给孩子求助的技巧
9. 如果孩子需要帮助,试着找人帮他
10. 帮助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链接,是他幸福感的基础。
当他感受到无条件的支持和爱,他知道身后有父母这座大山,他就会有勇气驱动自己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著名青少年心理学家安东尼·沃尔夫曾说:
“你要有信心——不是相信自己总是能做对决策或者始终掌握得住孩子,任何人都做不到这个地步,甚至可以说都差得很远。
但是你要相信你是最适合教育孩子的人,相信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孩子的人生终究是他自己的。父母能做的只是,尽量在他无法独自行走的年纪,给予他支持和辅助。
让他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找到自己内在认同的人生价值,获得独自勇敢前行的动力。
学着信任孩子,给他自由,包括失败的自由,认识自我的自由,找到自己内在动机的自由。
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培养起他的自驱力,帮助他渡过这个艰难的阶段,迎接独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