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紫星
近日,007电影迎来了它的第24部作品《幽灵党》,口碑毁誉参半。这一次“野蛮粗暴”的丹尼尔·克雷格似乎也无法挽回剧本平庸所带来的恶果。然而这都不是问题,即便有人喊出了“邦德已死”的口号,也没有人会怀疑第25部007的如期而至。因为历史上的007电影总是通过换角和紧跟时代热点,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007电影生逢其时,与时政时尚和时代高度结合,不但命硬而且顺风顺水,这让其他电影自叹弗如。要知道,很多优秀电影可是生不逢时,浪里浮沉之后,方见天日。且看,电影“蒙冤”录!
《公民凯恩》: 一时落寞,终成王者
《公民凯恩》诞生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正因如此,它注定会遭遇岁月蹉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片繁荣,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的盛行,让类型片成为流水线作品。在产生经典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多窠臼。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往往走的是与众不同的路。作为集《公民凯恩》的导演、制片和主演于一身的奥逊·威尔斯,虽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却无法消弭整个时代的抗拒。由于该片涉嫌影射当时权势熏天的报业大亨赫斯特而受到各种阻挠,再加之桀骜不驯的奥逊·威尔斯到处得罪人,致使本片虽然获得了九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只拿了一个不咸不淡的最佳剧本奖。而《公民凯恩》也终被尘封,票房惨败,甚至奥逊·威尔斯都难以在美国立足。但是,当历史翻过它那些尴尬的页面时,往往会以最真诚和最直接的方式对过往进行弥补。在后世的各种专业评价体系中,《公民凯恩》都被推为影史第一。《公民凯恩》最伟大的地方不是由于故事,而是在于讲故事的方法的出色。奥逊·威尔斯在这部诞生于七十多年前的电影中,首开先河地运用了诸多电影技法,直至今天,这些技法依然被电影人沿用,并且难以超越。从纯技术的角度去看,《公民凯恩》就是现代电影的基石,成为王者,当之无愧。
《银翼杀手》: 思想超前,当时难容
21世纪,科学的发展,让克隆人成为可能,也让克隆技术成为一个涉及伦理和道德的难题和热点。最近二十多年来,关于克隆人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与之有关的思考也越发深入。然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银翼杀手》早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本片缓慢的节奏和过于超前的思考,当时的观众难以接受,而把目光纷纷投给了斯皮尔伯格的那部充满温情的《E.T外星人》,《银翼杀手》最终成为一部赚不了钱的作品。今天回头再看《银翼杀手》,严谨而纯正的科学设定,强烈而凝重的反思气质,哀伤而博大的人文关怀,睿智而超前的警示预言,都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当片中的人类越来越丧失人性,而被追捕的复制人却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时,又怎能不令我们对自身有所思考呢?所有优秀的科幻电影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会在科学和人性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多年以后,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了《银翼杀手》的价值,才追悔莫及地把迟到的赞誉送给了这部电影。幸亏,这只是一部电影,我们所亏欠它的只是赞美和掌声。
《大话西游》: 情怀所在,年久愈浓
关于《大话西游》,人们谈论得已经很多。而人们之所以百谈不厌,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情怀,几乎会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大话西游》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与大陆影人当时的艺术认知不相容,也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态不相容,本片票房惜败,在劫难逃。然而网络时代的兴起,给了它第二次生命。网络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对生活的解构大行其道,而这正和周星驰电影的特征高度契合。于是,《大话西游》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年轻的最爱和爱情的最美。影片其实与《西游记》无关,只是借助《西游记》的人物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它的精髓在于,在红尘浊世中,善始善终和生死相随的爱情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的残酷和宿命的安排则充斥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爱过了也只能爱过了,回头太难,生活终将继续。笑中带泪的回忆是关乎青春和爱情的基本注脚,而对于生命的自我嘲弄和自娱自乐的解构成为这个时代最适合的生活态度。在追忆中前行,在前行中思量,似水年华,往事不再。情怀所系,如陈年酒,年越深而酒越浓。
《肖申克的救赎》: 瑜亮之争,无冕之王
《肖申克的救赎》在它诞生二十年来,是全世界很多影迷心中的第一,这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电影事件。主人公安迪蒙受冤狱,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九年,终于逃出生天,并且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励志故事,在当年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我们实在难以揣度当年的观众究竟在想什么。随之而来的灾难,是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肖申克的救赎》颗粒无收。《阿甘正传》、《子弹横飞百老汇》、《低俗小说》、《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等等都是本片当年的对手,只要看看这些对手,任何人都会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肖申克的救赎》是不幸的,它遇到了1995年,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幸运的,因为它遇到了1995年。因为在此后的岁月里,很多影迷发现了它的情感价值,让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但在录像带市场上弥补了它的票房缺憾,而且在各种影迷排行榜上,奉其为王。因为影片本身具有的励志感染力,让遭遇不同挫折境遇的人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安慰,同时又因为影片本身所遭遇的“不公”给了影迷种种心理暗示,影迷们为《肖申克的救赎》叫屈,实际让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叫屈,这种情感上的补偿作用被无限放大,终于给了《肖申克的救赎》无冕之王的地位。这个事件再一次雄辩地告诉我们,挫折有时真的未必全是坏事。
《美国往事》: 格局宏大,史诗巨制
影院本来就是为了电影而生的,但偏偏有些电影却是因为在电影院放映而遭受了厄运,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悖论。《美国往事》就遭受了这样的“冤狱”。1984年的《美国往事》,制作成本3000万,而票房只有可怜的500多万,这样的结果让制片方和导演、演员生不如死。根本原因就在于影片本身太长了,在影院公映时被剪辑成139分钟,正是这139分钟让影片变得面目全非,恶评如潮。直到后来长达26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问世之后,《美国往事》才得到平反。影片通过几个角色的生命历程,以小见大,荡气回肠地描绘出了美国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社会风情画,成为直追《教父》的经典。有些人喜欢它,是因为能看到美国的历史,有些人喜欢它,是因为能品味到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有些人喜欢它,是因为能体会到电影本身那诗意的美好。大器晚成的《美国往事》的遭遇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性的问题,类似的“冤情”,还出现在了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国王朝》身上。这两个事件表明,影院的第一功能始终是娱乐,艺术和娱乐可以结合,但终归是两个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实际上,在电影史上,生不逢时,遭遇票房或者口碑挫折的电影有很多,例如《党同伐异》、《埃及艳后》、《搏击俱乐部》、《生活多美好》等等,不胜枚举。它们或者由于电影本身的特殊性,或者由于当时观念的束缚,或者由于其它偶然因素,都没有在当时受到足够的重视,蒙受“不白之冤”。但是好在历史是线性发展的,沉淀往往是对经典最好的考验。艺术的光泽不会因为俗流而遮掩,生活的美好也不需要喧嚣来颂扬,该来的终归会来,电影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