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火把节

(2010-08-05 23:41:40)
标签:

火把节

传统

彝族

文化

记忆中的火把节

我是彝族。但是,我不会说彝话,不穿彝族服饰,也早已不过彝族的节日。在外貌上,我已没有了彝族的特征。可以说,唯一能证明我是彝族就是户口册上民族一栏填写的是彝族(有人可能说是我父母造假,乱改民族。其实不是,我爸妈都彝族,我奶奶爷爷是彝族,我外公外婆同样是彝族,从血缘上说,我是纯正的彝族。)。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仍然认同我是彝族。这就是民族学上说的民族认同感。

自从上中学以后,我和我家人以及村子里的人就根本没有过过火把节。

小时候,老家的一个村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这一天,会举行“牛打架”。这个一个十分隆重的活动。山上有一个宽敞的山凹,牛打架就在山凹里举行。观看的人们围着山凹,一边看比赛,一边喝“羊肉汤锅”。牵来打架的牛都是公牛。比赛有没有奖金,现在我已经不知道了。现在想大概是有的吧。

白天牛打架的场所,到了晚上,就架起了大火,火堆很大。人们围着火堆,手拉着手跳舞。没有音乐,没有伴奏,只有人的欢闹声。

中年人来,一则凑热闹,二则找熟人聊天吹牛,三则就是买 一大碗“羊汤锅”。

年轻人除了凑热闹、喝汤锅外,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寻觅自己的意中人。一般都是男孩主动找女孩。男子们白天先围着山凹转,寻觅对象。认准之后,晚上就约请女孩子跳舞——围着火堆跳。如果女孩子答应跳舞,那么婚事就已经有六七成把握了。

在那个山凹里举行的牛打架比赛,每年都要促成好多对新夫妻。

现在回想,所谓的牛打架节,就是火把节了。只是我们从来不叫火把节罢了。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当年我还小,父母不让我去跳舞。如今长大了,时代却变了。有劳动力的人都往城市里打工了。家乡有的只是老人和妇女。当年盛大的牛打架早就冷清了。年轻人都在城市里自由恋爱,谁也不会再想到牛打架场寻觅对象。

这个时代越来越“大同”。譬如我吧。生下来就说汉话,我爸妈根本不教我们彝话,就是他们自己也只能说一点儿。长时间在汉族群体中生活,连彝族的长相特征也消失了。

这个时代越来越“大同”。譬如我记忆中的火把节。它失去了它他的功能。打工的人多了,养牛的人少了;奔城市的人多了,借助牛打架来谈恋爱的人消失了。

这个时代越来越“大同”。民族的东西少了,大同文化多了;个性少了,共性多了。

对于经济来说,这些都是好事。我自身有体会,如果我当年事生活在彝族聚居区域,也许我今天就是在家里种洋芋,种荞子。因为我无法摆脱那种落后思维的束缚。当年在牛打架场上的年轻人们,大多数至今仍处在贫穷与落后之中。

对于文化来说,这种同化是痛苦的。那种抛弃自己传统而被迫纳入到另一个陌生群体中的过程了痛苦的。对于文化来说,这种同化也意味着必须抛弃很多的东西,甚至是优秀的东西。

更多精彩博文,请点击阅读:

      韩寒蛮有内涵

       不该忘却的纪念——一位大学教授的手记(转载)(

       两个孩子的对话(

       红楼梦笔记四:简要分析《红楼梦》主要男人的性格特

     统计中国古代活过六十岁的皇帝姓名

     我博客,我存在    

     奥运冠军桑雪参加选秀???

      严复对吸毒者的劝告

       不该忘却的纪念——一位大学教授的手记(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买三重门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