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玉霞:琵琶学而思-艺术与人文(4)

(2009-12-11 08:06:54)
标签:

1999

文化部团委

专题讲座

刘天华

之四

讲座现场版(接3)

吴玉霞:琵琶学而思-艺术与人文(4)    谢谢!

    

     下面介绍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阿炳和刘天华相比较,大家可能会更熟悉阿炳先生,因为我们听阿炳的曲子比较多。其实刘天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我个人认为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一直坚持的“中西合璧”理念暨艺术方向,就是当年刘天华先生提倡的,他也是在这方面结合的比较好的音乐家。无论是从他的作品中,还是从我们感受到的那些文字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思路,他自己除了学习民族乐器之外,同时他还能演奏一些西洋乐器,所以在他的创作理念中,运用了很多西方先进科学的技法和元素,并且将之吸收到我国的民族乐器当中。

 

                  吴玉霞:琵琶学而思-艺术与人文(4)             吴玉霞:琵琶学而思-艺术与人文(4)   

               

     我认为中国音乐要发展,中西合璧是非常重要的艺术革新,也是很可贵的一种方式。刘天华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多首琵琶和二胡曲。可能他的二胡曲大家比较熟悉,我想,有关他的琵琶曲,也应该让大家多听、多感受。他与阿炳先生有很多相像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相像的是他俩都是南方人,都会演奏琵琶、二胡,并且都创作了多首琵琶、二胡曲,不同的是阿炳先生的音乐很感性,比较上口、容易传唱,而刘天华先生的音乐则更具理性化,包括他的作曲技法上的理论指数都较高。他是我国用近代记谱方法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最早的第一人。刘天华先生的音乐,我认为属于内向型的,带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因此,在大众的普及面来说,他不同于阿炳先生的接受层面,尤其是在与普通的劳动大众直接的沟通上。我经常在想,刘天华先生的作品,其旋律朴实、自然,有音乐内涵而且很有品位,为什么会显得比较“难理解”、“难读懂”?这和我们提高整体民族素质和欣赏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吴玉霞:琵琶学而思-艺术与人文(4)

                 中央民族乐团纪念刘天华诞辰100周年专场音乐会

 

     我今天带给大家一首刘天华先生的《虚籁》。“虚”是无,“籁”就是指声音,《虚籁》意寄无声。乐曲描述了作者在宁静的夜晚,对中国音乐前景的思索。从清雅、流畅的旋律中可以感到,刘天华先生不仅对音乐有独到的理解和抒发,更重要的是他把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和他个人对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我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虚籁》当中有很多模仿古琴的音色,观众朋友可能对古琴不象琵琶这样熟悉,其实古琴非常好听,旋律悠扬、古朴深邃,很有音乐内涵,这首作品当中,作者将琵琶这件古器,多处模仿琴的音色,听来感觉很雅、很深。

 

     琵琶演奏:《虚籁》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