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学生爱叫我“老古‘懂’”

(2014-11-14 12:07:16)
标签:

教育

分类: 历史教学

我的学生爱叫我“老古‘懂’”


                                       文:付子



“我的课堂,我做主”,在中学历史教学舞台上耕耘多年的我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教材的内容和较灵活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也许是过于得意和自满,终于有一天“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在一次历史课上,我正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陶瓷品,讲到兴奋之处,还不失时机地配以各种手势和语气词,学生们似乎也被我的忘我情绪所深深感染,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张大嘴巴,有的身体前倾,有的洗耳恭听,有的奋笔疾书,而我当然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演说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中心。突然,一个刺耳的声音急促地响起,“‘老古董!’说说其它的古董!”犹如平地一声雷起,课堂顿时炸开了花,学生们气愤,我也难过。我周身的血液沸腾了,从所未有的愤怒和怨恨在心里急剧膨胀,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喉咙,席卷四肢,“是可忍,孰不可忍”,绝不能让我作为人民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受到任何挑战和打击,也绝对要制止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我要发威!

然而,另一个声音不断地提醒着我,平息和冷却着我的怒气,“成功需百日,失败在一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军头上堪走马,宰相肚里好撑船”。或许这个学生是无心之言;即便不是如此,那也只是言语之失;而且,这个学生素来有个性,吃软不吃硬,对着来,只会两败俱伤,因此只可智取而不能力取。显然,如果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的话,就可能变成对学生的纵容,我也将最终收获“老古董”的绰号;但如果要追根究底或声色俱厉的话,这堂课必然前功尽弃,而我那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让心情得以尽快平复,嘴里喃喃自语,声音低到连自己都几乎听不到。果然,这一招很管用,学生们看到我的嘴在动,耳朵里却啥也听不清,喧闹的人群便迅速地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期待着。

我故意静默了一会儿,让每个学生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才温和而又不失威严地说:“这位同学叫我‘老古董’,其实是对我的尊敬和赞扬,只是他没有表达清楚而已”。说到这,我又停顿了几秒钟,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看到他们仍然惊讶和狐疑的表情,我便继续说道:“首先,我的年龄比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大,相当于你们的叔、父辈了,所以称得上‘老’字;其次,我是学历史的,现在又教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作古的人和事,因此可谓‘古’字;最后,我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丰富,虽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世界史方面的知识还是要比你们懂得多,是以配得上一个‘懂’字,连起来不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古懂’吗?”显然,这一招巧妙的“乾坤大挪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话音未落,掌声雷动,一些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被化于无形,那个男生也投来了佩服和感激的眼神,师生之间和同与共,其乐融融。这堂课成为我有史以来最精彩、最难忘的一堂课。

课后,“老古懂”的绰号在学生中流传开了,只是外班的学生并没搞清楚此“懂”非彼“董”,很不以为然,更不像本班的学生那样对我充满敬意,甚而还想伺机作弄于我。

或许天意作合,碰巧有位同仁因事请假,要我帮忙代上一节课。我在全然不觉的情况下进入这个班级上课,师生问礼完毕,一个男生就迫不及待却不无讥刺地说:“老师,我们仰慕你很久了,最近从书上看到一副历史对联,可惜没下文,不知你能否赐教;否则,你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了!”闻听此言,我又好气又好笑,喜也不是怒也不对,但接受挑战却势在必行。

我不动声色,稳如泰山般屹立在讲台中央,“我倒要见识、见识你的题”。这个男生也毫不示弱,“有一联是形容汪精卫的,上联是‘昔具盖世之德’,下联是什么?”说完,眼里写满挑衅之情,似乎从我这里是得不到答案的。听完此联,我也顾不上生气,一旦对不出来,无论怎么处置他都会弄巧成拙,让自己颜面无存。好在我平时就偏好文史知识,还时不时地对下对子,因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对联方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此联很短小,意思也直白,按照对联的一般规则去对就行了,如“昔”可以对“今”,“德”对“才”,“具”是有的意思,直接对“有”字即可,思虑及此,好像答案就要脱口而出了。我却隐隐感觉不大对劲:“汪精卫是什么人,虽然叛国前很革命,但毕竟叛国了,成为近代史上的一大汉奸、卖国贼,如果直对,那就彻底给他歌功颂德了,这里面肯定还有文章”。再稍作思考,我便想到了其中的奥秘,此联表面上称赞汪逆,实则讥刺,妙就妙在一般人看不出其中的端倪!“盖世”与“该死”谐音,那么“汉奸”就与“罕见”同音了,所以上联应是“昔具盖世(该死)之德”,下联便是“今有罕见(汉奸)之才”。我把这个下联及原由给同学们做了一个详尽的解说,同学们听后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那个男生也由衷地叫了句:“果然是‘老古懂’,高,实在是高!”还特地补充了一句,“老师,此‘懂’非彼‘董’哦!您就原谅我们吧!”

我可是得理不饶人,此事怎能善罢甘休,必须借此机会好好教育教育他们。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说教,同学们也似乎心领神会,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表现的十分活跃,又极其配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纯真与可爱。我也有些感动,感觉一种爱与被爱的暖流遍及周身,让我真实地体会到这一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幸福和伟大!

古语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乌申斯基也告诫我们,“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对于学生无意识或是有意识的过错,我们都不能简单而粗暴地处理,对学生要多点理解,多些宽容,多份关爱,这也许比那些严肃而死板的说教更有效多了。教师的大度和机智正是作为人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我庆幸自己多年来的修为让我妥善地处理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并且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进一步和谐了师生关系,成为他们真正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旧文重发    2014年11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