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留守女童哭着过节

(2013-06-01 07:41:30)
标签:

8岁女童被奸杀

航母改建牺牲15人

幼儿园老师剪伤儿童

童工猝死

六一儿童节

分类: 新闻转载

自5月8日到5月27日,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县镇当中,不少受侵害的幼女为留守儿童。据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万,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看护和监管,溺水、性侵等伤害经常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抽出一些空闲,关心一下这些留守女童,别让她们哭着过节。

 

别让留守女童哭着过节
  溺亡:全村找不到年轻人救援

2012年3月,2岁留守女童傅小玲在洗苹果时滑落水渠,被水流冲到千米外的涵洞。2010年5月,武汉两名3岁女童背着家长偷偷外出玩耍,其中一个女童不慎掉入污水塘溺亡。溺亡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打工。2007年,家住丰顺县潭江镇降福村同是4岁的留守女童詹女和张女,在结伴到离家不远的小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河中的深潭溺水身亡……去年5月6日,江西一个小山村,李细秀老人在外玩耍的5个孙子孙女在水塘溺亡,出事时,村里没有1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他们都出门打工去了。

儿童性侵案中47.5%受害者为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有力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为未成年人中最易遭受“性侵”群体,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据统计,40起儿童性侵案件中,19起案件的受害者是农村儿童,占到统计案件总数的47.5%。其中有15起案件发生在农村,占到统计案件总数的37.5%,这些儿童多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属于留守儿童。近日,河南南阳又曝光一起教师涉嫌性侵学生丑闻,涉案教师还威胁受害者“告诉家长就剁手”。受害女童多数为留守儿童,父母都在身边的只有五六位。

有人被同伴胁迫有人主动犯罪

留守女童也被卷入卖淫等更为恶劣的案件中,使得留守女童更加难以逃脱侵害。2007年下半年,阜阳市检察院公诉处就受理了5起组织卖淫、强迫卖淫的恶性案件。而这些犯罪嫌疑人,几乎都是辍学后在社会上游荡的留守未成年人。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以外出游玩、吃饭为由,将熟悉的女同学或女友骗出家门或学校,之后再强迫她们到各地的色情中心卖淫。2012年,衡阳市蒸湘区批捕了一个涉嫌组织卖淫团伙。7名参与卖淫的女孩,年龄段在15—20岁间。办案人员介绍,这些失足女孩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对她们起监管作用的是上了年纪的祖父、祖母。

受害女童极易缺乏后续关爱而堕入歧途

阜阳市检察院公诉处所受理的5起组织卖淫、强迫卖淫的恶性案件中,行骗的也大多是女孩子,她们一开始也是受害者,曾被强奸、被迫卖淫。农村留守女童长期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性侵犯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给女童的身心造成难以抚平的创伤。而年幼的被害人则还会受到各种歧视,部分孩子不得不过早辍学或外出打工,长期在歧视、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精神问题得不到及时修复,往往堕入歧途。

突发性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

2005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他们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肮脏成人的手之所以习惯于伸向留守女童,不过是因为她们本身就是“无保护”的。留守女童们缺乏最基本的人身保护常识教育。

95%未接受过性教育 受侵犯怀孕而不自知

仅有5%的留守儿童接受过性教育知识,95%的从没了解过这方面知识;有46%的留守女童,对于来月经意味着在性生活后有可能会怀孕等方面都不清楚留守女童(特别是3至10岁的幼女)性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几乎是空白,遇到性侵犯时不知反抗或茫然无措。一些留守女童被人强奸造成怀孕等严重后果的案件屡见不鲜,今年2月,12岁的留守女童丽丽,在与父母团聚后被发现已经怀孕近8个月。丽丽称,老家一名年过六旬的男子,曾对她不止一次动过手脚。

隔代监护力不从心爷爷奶奶重养不重教

中国6000多万的留守儿童中,近8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左右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大问题。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某乡镇的一位年仅6岁的留守女童小凤,就被60多岁的邻居老头以小恩小惠的方式多次诱奸。而小凤的奶奶一个人要照顾好几个孙儿女,对孩子的照顾肯定有忽略的地方。

“家丑不外扬”心理作祟性侵案发现难,取证难

农村留守女童频遭性侵很多留守女孩在受到性侵害后没有及时向家长或社会求助,主要是家人担心一旦张扬出去,将会给女儿名声及家人带来耻辱和巨大的压力,大多数受害者家庭大都采取“私了”。某地一留守女童被爷爷性侵犯,长达十年才被发现。奶奶出于“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一直未对其进行救助。

特殊犯罪群体:老人起淫心折射空巢隐患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年的研究报告表明,在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性侵害案件中,老年人作为较特殊的群体,占比例相当大。在该中心统计的340个案件中,5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的性侵害案件有45件。其中,发生在农村的比例特别高,占该类案件总数的82.2%,年龄最大的侵害人83岁。也体现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或者随子女生活,生活不自由,或者丧偶没有再娶,常常感到孤单和空虚。在此情形之下,对身边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侵害行为。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而且,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除了学校承担教育责任之外,基层计生部门也应发挥作用。现在很多地方计生干部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抓超生转换到保护女性上来了。对留守女童的性教育、对农村妇女的性安全教育,需要计生部门承担起这个责任。毕竟,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多,影响力大。北京计生委就针对初高中学生推出了系列性健康教育书籍,普及性健康知识,更新性健康理念。

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网络,目前在我国已初具雏形。2010年,由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在山西、河南、四川、云南、新疆的12个县建立了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在那里,已有近8万名孩子接受了儿童福利主任的家访,24965名儿童和抚养人参加了儿童早期发展活动。然而,该保护网络的覆盖范围还未及广大的农村地区。

 

                        “儿童十大宣言”

 

一、“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孩子人人有若干权利,如呼吸权、生命权、隐私权,这些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告诉孩子,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的安全权,安全重于一切。

  二、“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孩子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孩子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利。

  三、“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告诉孩子在遇到暴徒时有权坚决拒绝暴徒的要求。许多暴徒表面凶狠,内心却很胆怯。

  所以众多孩子齐心协力,一齐高喊“滚蛋”,通常能把坏人吓跑。万一遇到真正的身体威胁,孩子身单力薄,一般只能向坏人屈服。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回家挨打受骂。

  例如有的小孩会想:如果我的自行车被坏人抢了,父母准会打死我。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重要得多。

  四、“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的,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孩子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孩子并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如果孩子向大人诉说,而未得到信任,这种骚扰也许会经年累月地持续下去。

  五、“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有权对毒品、烟酒坚决说不。

  六、“不与陌生人说话。”

  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

  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七“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有权打破所有规章和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之中,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司马光砸缸就是典型事例。

  八“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

  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

  九、“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告诉孩子,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比如有人欺负了你,他往往说:“小朋友,这个事告诉爸爸妈妈是不对的,咱俩拉个钩,这是咱俩自己的小秘密。”这个对不对?坚决不对,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有不保守秘密的权利。

  十、“坏人可以骗。”

  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

  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