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晋阳之战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智伯又叫智瑶,因“智”通“知”,故古书多作知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这智伯可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好男儿,虽然他不一定有潘安般的相貌,也不一定有宋玉般的才华,但是他的才貌却非一般人所能及。
这一点在当初晋国的智宣子选拔继承人的做法上得到了体现。从一开始智宣子便想以智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结果族人智果强烈反对,他说:“智瑶不如智宵。”智宣子恍若罔闻,置之不理。智果更是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他向太史请求脱离了智族的姓氏,另立为辅氏。然而智宣子仍旧我行我素,认定了智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智瑶有超越常人的五项长处,总的来说就是文武双全。文的方面: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武的方面:擅长弓箭,力能驾车;坚强果断,恒毅勇敢。这些优点深深打动了智宣子的心,让他对智瑶执政充满了信心。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他的文武才能,继承了赵鞅的地位后,荀瑶,扛起了晋国的大旗,继续着晋国的争霸行动。公元前472年,荀瑶率领军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此战中,荀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后来竟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公元前464年,荀瑶与赵无恤再次出兵,攻打郑国,没有等到郑国的援军出动,两家合力便连下郑国九座城池,战果丰盛,满载而归。当时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这当然难不倒智大哥,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荀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荀瑶并其地而有之。
就在事业一帆风顺、如日中天的时候,智伯的野心也不断膨胀。他居然把矛头指向了昔日的几个合作伙伴:韩、赵、魏三家,结果晋阳之战遭到惨败,智伯被赵襄子杀死,而且头颅被割下来漆成了酒器,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如此文武全才的智伯最后竟然会遭遇失败呢?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笔者便为大家一一分析揭晓。
第一,贪而不仁,盛气凌人。智果就曾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智瑶优点很多,而且这些优点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他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不仁德。他进一步强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荀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实际上,智伯也是按照智果的分析行事。他曾经有一次和韩魏两家的宗主一齐喝酒,在酒宴上,他耻辱了韩氏宗族的族长韩康子,而且耻辱了韩氏家臣段规。知果就劝他,说你要为本日做的事付出代价的,结果这个知伯说了几句在中国历史上卓殊闻名的话:“难将有我,我不刁难,谁敢兴之”。他说发难这件事,只能由我做,倘使我不发难,谁敢发难,这说明智伯不仅缺乏仁德之心而且很是狂妄自大?
第二,忠言逆耳。就在韩赵魏三家阴谋反攻智氏的前夜,却出现了一幕小插曲。韩虎、魏驹出入荀瑶的帅营,被智氏家臣郤疵撞见。心细的郤疵一言观察出韩魏二人的破绽,来告荀瑶:“韩氏和魏氏必然要造反了!”荀瑶问:“你怎么知道?”郤疵解释:“现在赵氏即将灭亡,大家就快到分赃的时候了,从韩氏、魏氏两位当家人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喜色,而是满脸愁云,所以断定,韩魏将反!” 第二天,智伯对韩魏说:“我的家臣郤疵说你们两位将要反我!”韩虎、魏驹马上为自己辩解:“这是郤疵的阴谋,他这是为了赵氏谋划,故意离间我们三家的关系。”荀瑶默然。韩虎、魏驹出去后,又碰见郤疵,如见瘟神一般,快步躲开了。
郤疵进营,问荀瑶:“干什么将我的话告诉韩魏的君主啊?”荀瑶糊里糊涂的问:“你怎么知道啊?”郤疵:“我在外面看见韩虎、魏驹看见我就快速开溜了!”郤疵预料到荀瑶不会接纳自己的意见,便请命出使齐国避难去了。
还有一个实例,在三晋灭智的计划即将实施时,智果出于对智氏家族的责任心,又来劝诫荀瑶:“如今晋阳将要攻破,为防止韩氏、魏氏与赵氏勾结,我们要小心从事,不如挑出两个万户的大邑来打赏韩氏的家臣段规和魏氏的家臣任章,这样他们就会说服他们的主子坚持与我们统一战线,直至灭掉赵氏。”荀瑶脑子里一盘算,划不来!好不容易打下晋阳,灭到赵氏后就要和韩魏均分,如今还要封两个万户的大县邑给他们的家臣,那么我们攻打赵氏岂不是白白给别人当跑堂的?荀瑶拒绝了!
第三,气度不如赵襄子。赵襄子又叫做赵无恤。赵简子想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不知道确立哪一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之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又嘱咐他们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文字,再问竹简,他已经丢失了。小儿子无恤能够背诵竹简上的训词,而且很熟悉,追问竹简,他从袖子中取了出来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能够容忍,便确立了他作为继承人。
公元前468年,荀瑶讨伐郑国,与赵无恤一同出征,由于郑国的妥协,一路上晋军没有受到应有的抵挡。很快晋军就兵临郑都城下。荀瑶以统帅的身份命赵无恤攻城。赵无恤拒绝执行命令,其实智氏与赵氏都想保全自己,折损别人。也就是荀瑶始终不能取得更大的外战战果的本质原因——晋国政出私门。主帅的命令不被部下所接受,荀瑶火冒三丈:“你这个人啊,招人讨厌又没胆量,赵简子怎么立你为嗣卿?”赵无恤反驳:“因为我能隐忍,这个对赵氏应该没有害处吧?”这次作战,将佐不和,郑都没有攻克,却也劫掠了郑国大片物资。晋国打了胜仗,诸卿在一起喝酒,荀瑶大约是醉了,顺势将酒罐子砸向赵无恤。赵氏的家臣们群情激愤,要找荀瑶拼命,被赵无恤拦住:“父亲选择我为赵氏的继承人,就是因为我能够隐忍!算了!” 这一切都佐证了大丈夫唯有能忍方能成就大事的道理。
第四,智伯才胜过德。司马光在《通鉴》中明确指出,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情,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楚,一概而论地称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德才兼备才能称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的上面;小人持有才干,却会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凭借才干作恶,就会无恶不作。愚人尽管也想作恶,却会因为他的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够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还不够大吗!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够多了,又何止一个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够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